【日更164】
這些年林林總總的書我也讀了一些,總體上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是:絕大多數(shù)書到最后根本沒記住多少,即使按最樂觀的估計,我猜也不會超過三成,除此之外的,就像是天空中掠過的飛鳥一樣,開始時印象還很清楚,后來只剩下一點影子,最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一切回復到原來的樣子。
這情形曾一度讓我感到不安,如果書里的內(nèi)容到頭來終究會被遺忘,那當初又何必要投入大把的時間精力去讀呢?花了那么多精力在閱讀上,幾年后(甚至更短的時間)的結(jié)果是除了書名什么都想不起來,那閱讀的意義何在?也許是我個人讀書的目的還沒有完全脫離“功利心”吧,但我真的懷疑世上到底有沒有完全不含“功利心”的事情存在。至少對我而言,多多少少還是希望看過的書能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那為什么那么多書看完之后卻總是記不住呢?我覺得可能有這幾個原因:首先,人本來就是“善于遺忘”的物種,在生物演化過程中我們被“設(shè)定”成不被允許記住太多跟生存無關(guān)的大量其他信息,否則能量消耗太高,大腦也根本應(yīng)付不過來,我們只對跟生存緊密相關(guān)的東西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其次,就是看的本來就是本爛書,也沒什么營養(yǎng),這就跟吃快餐一樣,你怎么能指望從中吸取到多少養(yǎng)分呢;還有一種情況,書倒是好書,只不過自己的閱讀方法有問題,沒能提煉出全書的精髓,所以也導致最后所獲寥寥無幾。其實遇到一本好書就像意外碰到一位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至于彼此之間能擦出多少火花,往往真的是要看緣分的。
既然讀完一本書這么容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那到底有沒有什么辦法能稍微阻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呢?我自己試著簡單總結(jié)了幾條。
前面已經(jīng)說過,“遺忘”是一定的,因為我們的大腦處理不了那么多“非必要信息”,雖然你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刻意鍛煉自己的記憶力,并學習相關(guān)記憶技巧,但這畢竟不是大多數(shù)讀者的選擇。既然如此,我們就只能在“怎么選”和“怎么看”上下功夫了。
選書的時候最好要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比如“明確需求”、“跟隨興趣”、“牛人推薦”等等。所謂“明確需求”是指選書之前心里就要有底,是要讀“虛構(gòu)類”作品還是“非虛構(gòu)類”作品?是用于實用學習的,還是僅僅當作娛樂消遣的?“跟隨興趣”就不用說了,沒興趣的估計你也不會去看,除非是實在沒事可做的時候;“牛人推薦”就是選定一些你的“認知體系”中的大牛人,然后刻意關(guān)注他們都賞識和推薦過哪些書,然后順著這條線索,再看“牛人眼中的牛人”又推薦過哪些書……只要你“識人”的眼光夠好,這倒不失為一條選書的捷徑。
個人認為選書時有一條最重要的原則——“只選好書”,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卻是很有必要堅持到底的一條標準。世上的書籍千千萬萬,但真正有巨大價值的永遠是極少數(shù),這道理就跟人一樣,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精品”永遠少之又少。書海無涯,生命有限,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精力,把生命廉價地浪費在那些文字垃圾上。
至于“閱讀方式”,根據(jù)我的個人經(jīng)驗,第一就是“放慢速度”。既然已經(jīng)選到了值得一讀的好書,就沒必要刻意求快了,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和“吸收”,所以“理解速度快”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這玩意兒不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幾乎是不太可能練出來的。
第二是“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如爛筆頭”,樸素的文字卻反映了閱讀的至理,不管是“摘錄原文”還是“寫眉批旁批”,寫下來的東西才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便于事后查閱。
第三是“寫書評/讀后感”。“讀”和“寫”本就是一體,一本書讀完了,寫一篇自己的領(lǐng)悟和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就把新學的東西“嫁接”到你原來的“知識體系”上面了,并最終與它們合而為一。只有能寫得清楚明白了,才說明這書是真的已經(jīng)讀懂讀透了,否則,就應(yīng)該返回去再讀原文,查漏補缺。
第四,如果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沒搞明白的地方還比較多,那就應(yīng)該重讀一遍。一本好書連續(xù)讀上幾遍,在讀者中其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第五,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最好要找機會溫習那些自己寫過的“讀書筆記”和“書評/讀后感”,溫故而知新,同時再加深一遍印象。應(yīng)對“遺忘”,最簡單并且最好的辦法永遠是足夠次數(shù)的“重復”。
這些都是我個人一些小小的閱讀經(jīng)驗,寫下來跟所有愛讀書的人一起分享,愿我們都能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閱讀之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