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頭條上讀了一篇美文《靈魂深處的東西,總是安靜的》,截載幾段:
如果生命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安靜便應是最美的留白。
安靜,是一池素色的荷蓮,在某個遠離塵世的渡口寂靜的開放。
安靜,是一彎皎潔的明月,任世事輪回千年,依舊守著一懷恬淡,不雜纖塵。
安靜,是行遍紅塵阡陌踏進通幽曲徑后心靈的簡單、純粹。
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安靜。
安靜,是一種歸宿;閉上眼,就能看到另一個世界,那是心的世界;靜下心,就能聆聽到大自然的另一種聲音,那是最美的聲音;抬起頭,就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那是存在的意義。人,也許只有在安靜的時候,才能抵達靈魂的最深處。
智慧的人生,需要安靜的思索與禪心修養,一個干凈明澈的人生,可以擁有清透的心情和簡單自持的從容,致能收獲最美的回憶……
靈魂深處的東西,總是安靜的。
……
道家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
用靜的心能感受“無”即是“有”,能感受到“空”既是“色”,“無”和“空”帶來的安樂和富足是無限的。騰出物欲空間,讓安靜駐足心中,就能修煉得內心強大。
心煩意亂,不能入靜,人的思想像狂風吹過的葦草,七零八落;熱衷喧鬧,拒絕入靜,人的智慧如霧鎖樓臺。沒有了靜,也就沒有了靈感,文思枯竭,智慧長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經。
佛陀把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修慧”,最關鍵的是修慧。通過修習內觀可以獲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給眾生的教誨。也是引向頓悟的一條捷徑。要拒絕引誘,不再過份專注于外物,心才會達到靜,這就是戒的意義。心清靜、意清靜,智慧即會涌現。
萬物生于靜,歸于靜。靜,是一種心靈的淡然。靜,是一方凈土,不但能帶來心靈的感念,更能讓生命變得純粹,讓生活變得更加絢麗。
人生的不順心,往往源于妄想執著,追求了錯誤的東西。有時我們苦苦的追尋,又執著放不下的事物,其實,往往也不是我們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尋的,往往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靜中,你才會反觀自己,知道哪些行為還需要修正,哪些地方還需要精進,在靜中讓生命得到滋潤,在自觀中走向覺悟。
安靜沉默能避免許多問題,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一輩子來學會閉嘴。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折,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不再對抗沖突,被心安靜下來,找到一個平衡點,跟世界相處,和自己相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