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卉
1.
網上流行過一個視頻《畢業一年,裸對現實》,雖然整個視頻只有短短六分多鐘,但它對我們這些初入社會的畢業生來說,仍像仙人掌上的刺警醒著我們敏感的神經。
畢業一年了,你混成什么樣了?有的人說自己好像不是在生活倒像是在生存;有的人說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任性地不去上課了;有的人說終于不用向父母要錢了……
感觸最深的是,朋友轉發視頻時附帶的一句話:身上的錢不夠買米和油的時候,還要時刻提醒自己絕對不能生病,生病也生不起了。 至于誰為你打傘這樣的問題,以后再想咯。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這是高曉松所寫的歌詞,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我就被這句話深深吸引了,遠方才是我們的歸宿嗎?
曾經我真的以為生活就是詩和遠方了,后來才明白,生活的真相從來不是夢想成真這么簡單,而是永遠的現在進行時,而是一分一秒至死方休的考驗,忙與盲同時進行著,我們的生活就是從周一急著趕到周五,總以為等忙完這段時間就好了,殊不知,忙完這段之后,可能又有下一段的忙碌,所謂的這陣兒永遠沒有盡頭,于是我們的忙碌變成了盲目或者茫然,我們的忙只是不想讓別人失望,我們的盲又是什么呢?
畢業一年,大多數人除了疲勞和迷茫,好像一無所獲,沒有進步沒有突變,沒有做過出格的事,只是按照世俗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活成了理所當然的平庸樣子,那你的忙又是為了什么呢?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但我明白,無論現在過得怎么樣,都要記住當初一無所有的樣子。
2.
在學校教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語文老師,她不僅要教普通話,還要當兩個班的班主任,一般而言,沒有人會愿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身上所負的責任重大,學生們的衣食住行都要顧及,心中所思所想肯定比任課老師要多,而且一旦出現小狀況,學校家長首先得找班主任問責。
辦公室離教室僅一墻之隔。
課間休息時,她總是要朗讀一段文章,我以為她是為了教學生普通話而準備的上課內容,后來對比普通話教材,發現其實根本沒有這些文章。
我問她讀這些文章有什么用?她說她在荔枝FM注冊了一個賬戶,無聊時可發布些錄制的音頻,過把電臺主播的癮,我想,這也算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吧,既然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生活要繼續,夢想也不能丟,也正是由于多年的歷練和平時的積累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她上課游刃有余,引經據典,不用教材都能輕輕松松上完45分鐘的課。
我初來學校時,常跟她吐槽,自己長得就是個學生模樣,怎樣才能讓他們信服呢?她笑了笑,都是這么過來的,我當初畢業的時候也是一無所知,穿著運動服就屁顛屁顛地跑來了,校長直接讓我當班主任,碰到個子高的男生,我還得仰視,在男寢室查寢還會害羞,領導批評的時候,常常一個人流淚,不過現在不管出現什么突發情況,我都能把他們治得服服帖帖。
原來,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在修煉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如何把沉重的責任扛在肩上,再咬緊牙,慢慢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竟然能扛起來了。
3.
都說夢想就像wifi,蹭蹭總會沾上一點邊,然而并不能,僅蹭蹭是不行的,還得堅持下去,我們犯了致命的錯誤:總是只注重別人成功之后的結果,而忽略了筑夢過程中的不易。
我曾經聽過一句話,生活給予我們千百種生活方式,既然我們認定了其中一種,那么就走下去,如何走是你的事情,走到何時也是你的事情,既然都是你在做主,干嘛要對不起自己,干嘛要臨陣逃脫?你逃離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畢業一年,還是剛剛畢業,亦或是初入職場,我們至少都很有骨氣的自力更生了,最起碼自己還是有能力喂飽自己,那么我們的內心要堅定,要有勇氣去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并為之努力,相信一切都會更好,我深信,這是趨勢,不是托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