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里談到了“凡具有魔力的東西是具有誘惑的”,所以,接納情結所具的魔力可使人認同障礙。在障礙的各種防御性認同形式里,人無法認識自己。
按我們平常觀點看,權威人物喜歡(認同)的人才會被接納,但我們更清楚,權威人最喜歡(認同)的是絕對服從、絕對崇拜他的人。那么,什么導致被拒絕、被拋棄的厄運也就清楚了。
人的原始焦慮來于分離,人后天的大多數痛苦的背后,也無不跟分離與喪失有關。而被拒絕就是一種典型的分離(或喪失)感。一個人受到他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拒絕,猶如他重要情感關系的分裂,會陷入難以忍受的孤獨。該隱的痛苦,就是被拒和喪失關系的象征。
現實里,我們隨處可觀察到人對被接納的渴望,和遭遇接納受挫的窘境。舉例,昨天我跟幾個親朋好友一起吃飯,一個親戚的兒子(2歲半)像個人來瘋,頻繁地參與我們舉杯活動,他那稚嫩的聲音含糊不清地重復一套祝詞: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每次說完,便開心去玩短暫一會兒。又一次舉杯時,小家伙湊上來,短短的手高高地舉起他的小杯子,哇哇哇叫個不停,可我們幾個大人舉杯祝詞正在火上,哪顧得上他!小家伙堅持舉著杯,聲嘶力竭地叫著、叫著…終于他爭取被接受的極限坍塌,憤怒地將杯子摔向桌子,迅速滾到地上嚎啕大哭起來。他媽媽哄了他老半天才平復下來。過后,我們繼續吃飯,小家伙終止了舉杯活動。
這如一幕“該隱情結”的經典演繹。小家伙之現象,活脫脫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認同需要與否認之痛,什么是接納渴求與接納挫敗。借小家伙舉杯現象來解讀認同和接納情結,可以是這樣:
認同與接納的共性條件。作為感情動物的人,是在情緒聯系中(長大)感覺自己和認識自己。而認同作用是對他人情緒聯系的一種原始表現。2歲半的男孩,能頻繁而熟練參與成人儀式——舉杯、說祝酒詞,這是他對成人行為(仿效)內攝性認同的結局。這個結局里,有父母對孩子“你要成為我(或成為成人)這樣的父母”的共生性認同。
設想,每個孩子都會這樣嗎?好像我們會同意這樣看,有些孩子若在相同的環境,他可能會自己玩或玩自己的,對你大人的舉杯、祝酒詞毫無興致!專業說法:他不一定認同或接納成人的舉杯、祝酒詞。這說明什么呢?或許會說明很多。這里我很想說明一點:作為欲影響他者的成人,你的認同與接納是否成功,取決于對象是否接受你的認同與接納。比如,一個善良的中學老師,他肯定是認同和接納他的每個學生,但并非是每個學生都認同和接納他這個人,包括他散發出的接納別人的姿態。同理,一個思想者的思想是否影響到別人,不僅取決于思想本身的意義,還取決于接納思想的客體,是否具有思想者的某些共性的思想基因。就像某種傳染病,雖然它始于病源基地,但人是否被傳染,還在于個體是否有相關抗原及他抵抗力的大小。
事實上,人世間無論是生理“病毒原”還是精神“病毒原”,也無論它們是良性還是惡性病毒,若能成功感染(移情)到個體,還需要個體有接納相關“病毒”的易感性的配合。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人啊天生就有應對外界不同事物的易感性,因為這個易感性,才有了那么多的“投射-認同”在人際間輾轉流動。
當然,在發育性認同階段,孩子的一切認同對象及認同行為都是被動的,有什么樣的父母意識行為,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就是所謂孩子將父母意象——內攝認同的結果。不過,人在青春期以前,認同與接納的共性環境條件,是比較利于孩子發展自我同一性(有穩定的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客觀認識,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客觀態),這個同一性應包括成熟的自我概念:即有對他人的認同與接納,也有否認與拒絕他人的能力;有對自我的認同與接納,也有否認自我的反思能力。
認同幻象。感受酒文化,我們體會到舉杯與祝酒辭是濃縮人類文化需要的情感表達。這種表達是典型的理想認同,它象征了我們對認同幻想的依賴。每個國家為何都有固著的傳統節日?人們又為何那么固戀節日和聚餐?用榮格理論解釋比較充分,因我們有分離焦慮和情感依戀的集體無意識情結。你看,我們明知舉杯說“萬事如意”“天天快樂”“財源滾滾”“壽比南山”之類都是虛幻(虛假的),但我們從不置疑它而會振振有詞地道來,我們寧肯相信它很真實,才那么義無反顧地真真實實表達著虛幻。從這個現象看出,人類需要幻象和幻想,卻不知為什么需要。
人真是虛假得單純,又圓滿得殘缺。否則,我們為何總是念叨“事事順心、沒病沒痛、永遠年輕”?為何總喜歡光顧寺院燒香拜佛?
人只能在幻象里補足現實的殘缺,也只有在幻想里圓不死的夢。
透過酒文化,我們看到了人是鐘情白日夢的動物。由于世俗百態,人學會了在幻象里認同純真,認同完美。由于社會的繁蕪多變,人懂得了不可以時時有聚會、聚餐、祝酒詞,那樣如同活在“假性認同”的囚籠里。也由于人性的復雜,人才不得不練就了美化自我的幻想,甚至陷入自戀性幻想。借著舉杯祝詞,人們盡可能表達醞釀已久的美好愿望(就像人的夢,它可以潛意識實現你壓抑的愿望),借酒精壯膽,還可盡情宣泄壓抑已久的最本質最狂妄的理想認同,如:我狂戀奧巴拿,我若不錯失機會早就是李嘉誠那樣的人了…之類的認同幻像。
透過酒文化,我們能感受到接納情結的魔力所在。酒文化對解愁和提興的快速性,已滲透人心!人們離不開它,甚至沉迷它。這不僅因為酒精對神經刺激產生的物理快感,還有人借酒精輸入的勇氣,可以呈現防御背后的實像,讓我們容易看到人脫下面具后的本真。如果問“我是誰”,怎么認識“我-你”,捷徑之一是:喝酒醉酒。
酒文化的另一魅力是感性陶醉。在酒文化的氛圍里,我們最容易聽到感人的贊美(哪怕是謊言),那其實是欣賞與被欣賞、認同與被認同需要的表達(又哪怕是虛假認同),在那種情勢下,人最能感覺有一種被深深被接納的滿足。
“舉杯祝詞”象征著情感聯結。而我們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意味正是“不言在酒中”、“一切都在酒里”。如果說小男孩在玩成人社交游戲中快樂無比,不如說男孩在接納和認同成人的社交中,享受著被大人接納的重要感和愉悅感,所以他才那么樂此不疲地成為了“大人”。
因此我認為,人最早獲得的文化熏陶應該是認同與被認同、接納與被接納。
認同艱辛,以及認同背后的接納情結。從認同幻象的需要看出,接納情結是我們天生的。再借小家伙“舉杯”現象作擴展性解讀:
·小家伙艱辛地舉杯說祝酒詞,那正是高度認同成人儀式的努力 ——這猶如現實里,人能忍受做某事的艱辛與努力,那一定是高度認同某事物的意義,比如一個地質學家,之所以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寂寞與艱苦,是因他對地球有濃厚興趣,以及他對地質學意義的高度認同。任何事物的意義,才是激發人生活勇氣與耐性的動力。
生活中,人的諸如厭學、工作無興趣、散漫、倦怠、抑郁、自閉等現象,就是一種對事物的否定或拒絕,是一種對生活的無賴或抵抗的表達。為什么要拒絕和否定,又為什么有無賴和抵抗?是因為他們缺乏對事物的興趣,從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原本,許多人對事物對生活是抱有興趣的,后來因各種“厄運”襲擊,才導致與現實疏離,不再那么激情生活了。
人與他者(或事物)情緒聯系的機制是認同,如果認同障礙,聯系則不成。所以我們許多父母,如果不讓孩子厭學,你需要激發他產生學習的興趣,他才能與學習保持一種接納的關系。我們須覺醒,孩子最早對學習本來有興趣,是我們做大人的,不接納孩子的“貪玩”,不善于陪孩子在玩中感覺學的樂趣,卻舍得代價填鴨式地給孩子學習食糧,才“撐死”了孩子對學習的胃口。孩子抗拒學習,意味著孩子與學習的關系斷裂,如果說是孩子認同學習障礙,還不如說是孩子對大人“太關心學習”的報復。只不過,這種報復的代價是親子關系——認同與接納的分裂。
其實,任何關系的成功連結,其粘連的要素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興趣,興趣是認同的條件,也是接納的動力。
·小家伙聲嘶力竭不停地吼叫,那是在拼命爭取大人對他的行為繼續認同和接納——這猶如現實里,有些人為何那么激進奮斗,那么瘋狂學習,拼命工作?為何有些人總喜歡出頭露面,表現自己?為何有些人在人前總是那么瓜甜嘴密,卑躬殷勤?這些都分明透出,人啊太需要被認同和接納!
可是,我們在向誰認同,又在尋找誰的接納呢?
大凡激進者,或許在向社會認同,或是向自我理想認同。他們在與自我,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認同中,和諧而快樂地接納著他者和自己,實現著自己。
而激進得有點強迫或瘋狂(如購物狂、工作狂、游戲狂)者,是絕不服輸自己有落后,卻絕對是要社會和別人認同的人。他們與正常激進的區別在,過渡認同或假性認同。比如有些人早已是億萬財富,可他停不下地拼命賺錢(甚至落下了身體疾病),那肯定不是錢不夠花,而是他心底那個“不成強者誓不為人”的理想自我,驅使他一切向強者(第一)認同,而越多的錢,或在某領域有越多的第一,才越能顯示人有多么的強。反過來,你越強,越能夠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認同。所以,別以為太有錢的人是鉆進錢洞里的守財奴,他們并不希罕錢,而希罕名譽。只有無限的錢,才能證明他是應該被人無限認同和接納的強者,只有被高度認同,方能滿足他的榮譽感。
再比如,有些人在人際關系中,為何總是那么謙和得做作,贊同別人得肉麻,順從得令人冒火?是他真心喜歡別人,還是認同或崇拜別人,還是別人真有崇高的東西吸引他?你可以說他是缺乏自主個性,或是懦弱自卑的表現,但形式上那是絕頂的權威認同。被認同的對象是不是權威不重要,對象有沒有崇高素質也不要緊,重要的是他必須認同對象。那么,他為啥必須要認同別人呢,而且要那么過渡認同(或假性認同)?或許,他從來沒意識到自己是在過渡認同(或假性認同)別人,但他一定或多或少知道自己,是太渴望別人對他的接納,生害怕別人不喜歡他、拒絕他。
那些防御性認同的背后,無不是在保護和滿足人的被接納需要。
·當小家伙爭取大人接納自己的努力告吹,便激怒了他的攻擊性,并導致了耍賴及后來離開“大人團體”的行為——這如同現實里,許多兒童的拖沓、任性行為,其實是尋求父母認同自己偶爾不乖總遭失敗的結果;一些中學生的游戲成癮、離家出走,其實是渴望父母接納整個的我(好與不好)不成,才選擇了拒絕父母而親密游戲;生活中太多沖突的婚姻,正是因雙方堅持要改變對方的認同,雙方執著要對方接納自己的結局;有些夫妻能夠長期忍受痛苦的婚姻,其動力是分離恐懼。再糟糕的婚姻,它畢竟是一種關系存在,有一種人是必須借助關系而感覺自己的存在,有關系意味著自己被接納著。
又提到圣經中的該隱,那個“人啊天生就有接納情結”的原型,他的寓意似乎告訴我們,人為了贏得上帝(權威或重要人物)的接納,可以赴湯蹈火,也可以拒絕所有。
神因人的供奉而存在,人卻為了神的接納而奉獻。難怪有那么多人,那么害怕說不,那么喜歡奉承。人為了免遭拒絕而不得不討好他人,不得不隱藏對人的不滿;人為了不被他人拋棄,不得不接納別人的種種(要求),唯獨不接納自己的需要……
若問被接納的意義何在?我想,應該是被(上帝或自己)承認成為了人。
但不知成為的是重要之人,還是自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