肜旻,什么鬼?今天的題目有點標題黨嫌疑哈。但看見這倆字的人,大概就知道一個字:暈!
肜旻,拼音加注為róngmín,與“榮民”相同。
肜旻是我的“學名”,就是上學時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具體時段是中學,更具體一點是初中。
初中的孩子,青春期荷爾蒙的爆棚不僅僅體現在蓬勃生長的痘痘上,內心的叛逆也從星星之火瞬間便成燎原之勢,熊熊燃燒。男孩子霸氣外露,懷揣著“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要跳出學校家庭編織的層層束縛,夢想“兼濟天下”,往往卻只換得老師家長更多的呵斥和懲罰。女孩子就相對溫婉內斂一些,從改變自己開始,從改變自己的名字開始。
中國的姓氏名字是有文化淵源的,我也不太說得上來。我們姐弟出生后老爸給取了個名字,來源意義不明。上學時又鄭重地按照家族排行另外取了一個,上學專用。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都棄之不用了。總之,名字大多都是父輩,甚至是祖輩起的。時光流逝,十幾年后,猛一驚覺,自己這名字怎么這么不入眼!
給自己改一個心儀的名字大概是最無傷大雅的叛逆了。以一個初中生的學識,名字只能去字典里翻找。記得當時有一個同學,她的姓不常見,名字也就是女孩子常見的花紅柳綠之類。她很不喜歡名字如此“俗氣”,就決定改。翻查字典,自己的姓在字典中只有一個詞條。她就決定用這個詞作為自己的名字。并開始在各種場合堅持使用。可我很長時間都沒弄明白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她的新名字終究沒能被“官方”認可。多年后,同學們見面談起,其名依然是色彩濃重,艷麗如昔。
我也在字典里翻找。找到的第一個,意思不錯,但是多音字。后來看一則有關取名用字的文章,說名字最好不用多音字,容易產生歧義。然后就找到了“肜旻”。
肜念“榮”時,意思是商代的祭祀的名稱。當時就是被這個意思吸引的。古代的祭祀是多么神秘的事情啊,包括那些祭祀用品,那些青銅器對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曾經還一度著迷于中央臺《探索 發現》中播出的考古節目。
其實,肜也是多音字,還有個念“抻”的音,是形容船航行的樣子。但對神秘祭祀的巨大興趣使我一開始就把這個音自動忽略了。
旻讀“民”音,相比肜字要常見些。清朝道光皇帝就叫旻寧。旻的意思很簡單,天空,秋天。從字的本意來說, “日”指日子,時候。“文”指龜殼經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紋樣,轉指“驗證結果”。“日”與“文”聯合起來表示“龜殼紋樣表示的占卜結果得到驗證的季節”。就是秋季。古人關心谷物收成,所以每年開春播種的季節就預先燒灼龜殼占卜秋收結果。《爾雅·釋天》中說,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而我就出生在秋季。
肜旻二字,每個字的意思都很合我意。從字形上來說,有日、月、文,只是看著就很養眼不是么。后來,我把這兩個字刻在一枚看起來不太精致的木戒上。那是奶奶留給她唯一的孫女的。偶爾會在一本特別喜歡的書上用一下。
“肜旻”二字比互聯網誕生的要早。所以當需要一個網名時,我就首先想到了它。但基本上每個見到這個名字的人都會問我怎么讀。所以就刻意縮小了它的使用范圍,僅僅用作寫字時標注的作者名。在“亞理思多得”里,它的使用范圍進一步縮小,只是讀書筆記的作者名。
只是兩個字,我就寫了這么多。也是夠了。
<END>
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歡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微信ID:tangliya007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快速關注亞理思多得(duosidu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