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思維」聽起來很抽象,但卻是很有用的一種思維方式,那么,「系統化思維」是什么呢?又為什么說它很有用呢?請跟著我來看一堂黨課。
一堂黨課
在我們的印象中,黨課一般都是枯燥無聊的,大多數黨課現場的情景可能是這樣的:支部書記一個人在念材料,而其他人都在埋頭玩手機。
上個月我聽了一節黨課,主題是官僚主義,剛聽到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心想肯定和以前一樣,就是念念中央的文件材料,完成黨課學習的任務。
我想了想,如果我來講這節黨課,我應該會這么講:先將中央的文件精神給大家讀一遍,然后講講官僚主義的表現和危害,最后總結一下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做。可以預料,這么講一定會十分無聊。
然而,我們的支部書記卻將這節黨課講的很精彩,他是這樣講的,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他先帶我們回顧了下在我黨歷史上,毛、周、鄧分別是如何講述官僚主義這個問題的,引用了幾位領導人當時的講話,很快就抓住了聽眾的興趣。
第二部分,他進入主題,講了官僚主義的概念,但他并不是隨便從網上找了一段話就讀給我們聽,他選了一個很特別的角度,從「對立面」來定義一個概念。當我們將一個概念的「對立面」講清楚了,那么這個概念自然而然就清楚了。他講到官僚的對立面是皇權和百姓,進而討論了皇權、官僚和百姓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三部分,他講了官僚主義的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作風式官僚,一是體制式官僚,著重講述了體制式官僚是如何產生的,并結合哲學,講述了官僚一開始是作為皇帝的工具而產生的,后來是如何發生工具異化的。
第四部分,回歸到具體工作上,講述了面對官僚主義的問題,我們在平常工作中應該如何做。
聽完這節黨課,我的第一感覺是,驚訝于官僚主義這么簡簡單單四個字,我們的支部書記居然可以講出這么多東西,居然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講的這么透徹。
再細細分析,這其中的奧秘在于,他在對官僚主義這個問題的剖析上,并不是局限于某個單點,而是從多點出發,并選擇其中的一些點進行深入,既有了廣度,又有了深度。
這就是「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就問題本身談問題,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而「系統化思維」要求我們跳出問題本身,去看到更「廣闊的森林」,找到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其他概念,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成甲老師在他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有一節專門講到了系統思考,關于系統思考能力他給出了幾個需要注意的線索。
1.關注“關系”而非“事物”。養成從分析關系和事物彼此間的影響入手,是培育系統思考習慣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除了分析現狀的關系外,從歷史資料中找到系統行為和時間之間的變化趨勢,也是幫忙我們理解系統運作的重要線索。
3.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當你分析了事物間的關系,研究了歷史的演變情況,往往會得出一些假設的結論。這時如果你能用這些結論做一些測試,觀察系統的結果究竟如何你對系統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
成甲所說的前兩點,在這堂黨課中,恰好也有所體現。
第一點,在講述官僚主義的概念時,支部書記并不是從這個概念本身出發,而圍繞著與這個概念相關的兩個概念(皇權和百姓)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去講述的,當他將皇權、官僚、百姓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給我們講清楚了以后,我們對于官僚的理解自然而然就變得更加深刻了。
第二點,在整堂黨課中,支部書記恰好也大量的引用了歷史資料,比如說引用毛、周、鄧的講話,將官僚主義這個問題的發展脈絡給我們講清楚了;再比如說,完整的講述了王安石變法時推出的“青苗法”為什么會失敗,借助這個故事將皇權、官僚、百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從而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么,我們怎樣鍛煉「系統化思維」呢?
寫作就是最好的鍛煉方式之一。
好文章是怎樣的?通常是既要結構完整,又要有足夠深度。要做到這兩點,系統化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要求自己寫出好文章,來倒逼自己進行系統化思考。
綜上,「系統化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它可以讓我們將視線離開眼前的這棵樹,看到整片森林,進而更加了解眼前這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