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一書中,作者羅伯特就一:美國夢:幻想與現實。二:家庭結構,三:為人父母,四:學校條件,五:鄰里社區,六:路在何方。展開了他的看法。
近些年來:中國離婚率高漲,房價飛升,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一系列問題展現在作者的筆觸下,中國中年人的焦慮也不斷作為話題被炒起,例如,前段時間:直播課程改變孩子命運的文章被瘋傳:背后時事果真如此嗎?
這兩天,祿勸一中的學生上直播課,上了頭條。
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過去的一段時間里,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
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老師不再講課,而是通過直播屏幕,讓孩子們和成都七中的同年級同學,一同被授課。
記者采訪的就是成都七中和近千公里外國家級貧困縣的云南祿勸第一中學。
這篇記者采訪寫的角度是山溝溝里的孩子們,通過網絡視頻直播,享受了和頂級中學同樣的師資力量,某種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高考成績,甚至有考上清華,考上北大的,雖然他們高一的時候,距離網絡千里之外的成都七中的學生們的平均成績,相去甚遠。
比如校園里流行的故事是,今年上北大那位,高一也只考了30多分,跑到辦公室里哭。而同一份試卷成都七中的平均成績是103分。
這屏幕當然是好事,它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用技術革新的力量,攤薄了教育的成本,讓教育更加普及化。
從這個角度上講,記者說這塊屏幕改變了命運,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它改變的不只是這些孩子的命運,它同時也改變了大城市里孩子們的命運......
記者的那篇文章,是寫給偏遠山區的孩子以及家長們看的,而我這篇文章不再重復他的觀點,我是寫給一二線城市的孩子們以及家長看的。
我們雖然成天高喊減負,但教育,從來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激烈。
你知道為什么嗎?
因為它越來越普及化,越來越大眾化,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那它自然就越來越激烈。
把時光往前推三十年,我從來沒有否認過,生的早,是我讀書成績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生晚一些,我即使還能維持同樣的成績,但恐怕也會陷入死磕的狀態,再無閑暇同時進行諸多課外的事情。
我們那個時代,別說初等教育,直到我們上了大學,網絡也還不普及,我們大學那會兒的網絡基本都是用來聊天,玩游戲和下碟的。
你真要找什么資料,還得去國外網站,因為你指望別人形成文稿,上傳到網絡上,這仍然需要很多年。
換句話說,在我受初等教育的那個年代里,知識仍然處于壟斷狀態。
背后的實質是什么呢?
冰點的文章有“七中網校劫富濟貧,和而大同”的預設,文章寫的極為煽情,邏輯又復雜混亂。出發點是好的,但總體來說不可信。
如果網友們被“改變了無數山區窮苦孩子的命運”戳中G點,那我只能說,您們要失望了。
為什么遠端班一本率如此高?還有88人考上清北?答,一群小縣城學霸,一,自身積極努力,二,受益于成都七中優質的教學資源,三,有當地高中負責的師資配合直播教學,查缺補漏。
絕大多數遠端班的學生,都是三四五六線普通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學生。本身這一批學生,已經是當地的尖子生了。
文章春秋筆法太多,就是一篇商業軟文。(說軟文沒關系的請了解下中青冰點,不是冰點特稿根本不會有那么多人盲目相信。)
我只想說最壞的情況。
這件事情不是理想主義能帶動的。以目前浮躁的商業現狀來看,在相關評測、監管制度成熟之前憑借一腔理念與輿論造勢所帶來的恐怕只會是資本泡沫。
如果一項產業:
1、有政府背書
2、短期內看不到目標
3、行業門檻低
4、有情懷
無一例外,最后都會演化為資本泡沫,在線教育恰恰滿足上面幾點。這幾年資本也一直在熱炒在線教育。
祿勸一中的情況并不是貧困地區學校的典型代表,數據準確性也有待商榷。但政府扶持+資本運作下,很多情況各不相同的學校都會牽扯進去。這種跨行業、跨地區的教育模式,其教學的質量、效果是模糊的、難以衡量的,但財政投入的錢卻是真金白銀。
資本是冷血無情的。如果戳中G點,那么就忽視了背后的實質,回到本文中,階級固化不可避免,不要被社會裹挾著前進,例如:“為什么年輕時一定要到北上廣” ? 等話題。學會思考,深刻理解社會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