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看了一場電玩音樂會,看著臺上的女指揮家特別酷。想起來以前就一直認為指揮家的手臂和手指動動,那么多彈奏的人就理解他的意思很神奇。回來上網搜了搜才發現,指揮的門道也是很多的。
我們在臺下看著指揮的手臂上上下下的,其實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深意的,指揮的手指或指揮棒每動一下,都代表著一個節拍。常見的節拍有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
二四拍代表的是每小結兩拍,表示強弱、強弱的節奏;三四拍表示強弱弱、強弱弱的節奏;四四拍表示強弱、次強弱、強弱、次強弱的節奏。當然指揮家在指揮的時候動作不會那么機械,每個指揮家的動作也表現的不一樣。指揮的動作幅度和揮拍的力度也會隨著樂曲的激昂程度來變化。給我的感覺是幅度越大會看起來越帥,尤其是在做最后那個收式的時候,指揮家用力一收,所有的音樂便戛然而止,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如果換成舒緩的音樂,這時候指揮家就會用指揮棒慢慢的在空中畫一個圓來結束。
說到指揮棒,我也一直很好奇它為什么只有一根,目前查到的資料是拿指揮棒的那只手是用來控制節奏的,而空著的那只手是用來控制情緒的。
指揮棒是用來增加指揮的表現力的,也可以更加清楚的使樂隊看清指揮的手勢,對于它的材質也很講究,有烏木的、棗木的、象牙的,特別講究的指揮家還會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要成為一名指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揮是一門專業的課程,它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依據意大利佛羅倫薩音樂學院的課程表,成為一名指揮家,本科要學的課程有:音樂史、總譜讀法、發生訓練、合唱寫作、單聲部歌曲寫作、聲學與聲學心理、合唱音樂與劇目課、樂器學、第二樂器(管弦樂、鋼琴、管風琴)等等。
如此看來,指揮家首先要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他必須要非常徹底的理解作曲家的意志,排練和演奏時要對整首音樂的節奏牢記于心,更重要的是對各種樂器的節奏、要發出的感情牢記于心,他得有極強的耐力和記憶力。他還得是個心理學家,無論臺上臺下,要隨時看出樂隊中每個演奏者的想法,便于及時提醒他們。合格的指揮家,不論樂隊演奏的音量多大,和聲織體多么復雜,他都可以準確地聽出某一個樂器的一個小錯誤,并要求演奏員改正。據說在舞臺下他還得是個政治家,對外要有經商的手腕,要為樂隊拉來贊助經費;對內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要使不同的樂器演奏者之間配合的很默契,這樣他們演出的時候作品才會整齊、協調。
好的指揮家會了解樂隊的每一個成員,也會讓每一個成員了解他,在現場演出中,指揮的一個細微的表情和眼神都代表著一種命令,他們之間的默契程度就代表著指揮家的水平。
所以指揮家不是誰都能做的,現在想起來以前在學校大合唱的時候,站在前面指揮的同學完全就是瞎比劃。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討論指揮家舟舟的水平的。我了解了關于指揮的一些知識后覺得他的才能確實被大眾夸大了,他應該是聽到音樂之后身體會像我們一樣有反應,這種反應是后于音樂的。而不是指揮樂隊的人把曲目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對于指揮這項工作,他是本末倒置的。不過多少年了,主流社會都需要“身殘志堅”這樣的故事來感動自己,于是也就寧愿相信他是個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