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陳章武老師,是福建作協原主席,有多篇作品選入大中小學語文課本,讀者眾多,影響幾代人,是繼冰心、郭風之后的福建籍散文大家。
8月7日下午四點多,讀完陳章武老師贈書<策杖走四方>,去電陳老師,談了近半小時。問了他的身體情況,問妞妞今年回來了沒有,談了他新出的二本書。他說,現在不能坐久,坐一二個小時,雙腳會很麻木。現在一星期去醫院按摩二次。妞妞回來了,又回美國了。
他說,<走進海西紀實文學叢書>是"福建的百科全書",他去了永定,但上杭等地因身體原因就沒法去了。對我提出的問題,他說,莆仙話中的仙是指仙游,還有莆仙戲,這一地區風俗相近,文化相同,古代叫興化府,是海濱鄒魯。
8月12日下午,讀完章武老師贈書第二本<標點人生>,去電訪談近一小時。我非常喜歡本書第四輯<晚歲自畫像>與第五輯<海外望遠鏡>,提了一些問題。我說:您寫母親非常生動,寫了母親的善良、慈愛、豁達、果敢、嚴格、幽默等,如寫母親怕玻璃碎片傷人,將它包回莆田老家,埋在龍眼樹下,讓我想起自己老家的婆嬸們這副好心腸。
我讀到莆仙童謠:"拖礱伊彎,老鼠過番",不知方言伊字是什么含義?陳老師說伊彎是擬聲詞,類似"伊呀"的意思。他還用莆田話念給我聽。哦,我原猜想是不是副詞"很"或動詞"轉"之義。我又問,每次出門,母親叮嚀:"和尚、包袱、傘,都帶齊了嗎?"這句中"和尚"指什么?陳老師一下笑起來,這是掌故笑談,"和尚"指自己。
我說你寫海外的文章很新奇,如《黑海日出》寫到凡高筆下的太陽,原以為是天才與眾不同的想象,今日方知大師神筆依然得之于造化的厚賜!陳老師說,《多瑙河之波》,還入選《初中語文自讀課文》。黃河浪是陳老師的大學同窗。他說黃河浪與冰心先生同鄉,創作的《故鄉的榕樹》,還被大陸和香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說到入選中小學教材的福建作家,他說還有林 覺民 的《與妻書》(臺灣課本)、舒婷、陳慧英等。我說,非常遺憾,我教了三十多年初高中語文,除了教過冰心、舒婷、鄭振鐸等幾位福建作家的作品,其它都沒教到。有一年上高一語文,幾乎就是浙江作家的作品。陳老師說,教材變動大,他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作品《北京的色彩》《武夷撐排人》《天游峰的掃路人》《病的快樂》(全國衛校課本)《多瑙河之波》,幾乎都是早期作品,比較適合當作中小學教材而已。
他還提及一件往事:有一次,衛校的老師來電問他:《病的快樂》到底算議論文,還是議論散文?大家對文體有爭議。陳老師說,這是評論家的事,作者一般不太管它,許多文章是夾敘夾議寫的??????
我發現蘇教版《天游峰的打路人》選作相較原作變化較大。想起江蘇鎮江實小名師顏翠鳳因教研需要通過我聯系章武老師的往事??????我針對詞句的改動,向陳老師請教了幾個問題。 ? ? ? ? 我問:原作中寫到掃路人姓屈,河南商丘人。而網上有人發資料說:掃路人名叫蘇悉,他于2001年4月5日在天游峰旁的房子中逝世,享年102歲。陳老師聽到這,"哇"了一聲,他的贊嘆是否想起了他文章中與掃路人的百歲之約:"三十年后,我再來看您!""三十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陳老師講述了一件往事:幾年前,武夷山電視臺制作了一期《尋訪》節目,特地將他請回武夷山做嘉賓,而當年的掃路人卻不知去向了。這時的掃路人為了拍攝節目,還表演用繩索綁身到懸崖下拾垃圾。顯然,這位活到102歲的蘇悉不是作品中的人物。
我說:我覺得原作更真實,選文更規范點,比如:原作有句" 吃的是公家的大米和自家種的青菜",選文改成: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靑菜。我說,掃路人要天天掃路,哪有時間來種水稻啊,房前屋后種點青菜倒有可能,再說他的大米應是公家配給的。陳老師表示贊同。
我發現不少教學資料將作品的主題提煉為:表現了掃路人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與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正疑問"自強不息",從何而來?原來,選作將原作的結尾一段刪除了:一個人,在一生中偶爾攀登幾次高峰,并不難。難的是,每天都攀登高峰,從小到大,從幼到老,老而彌堅,自強不息。我忽然醒悟顏老師要找原作讀的意義:"讀原作,更能理解作者真實的想法"。卒章顯志,深化主題,是中國文學的傳統結構。不料,陳老師卻說:我覺得結尾刪掉更好。結尾點題,顯得模式化。作品要自然一點好??????
我告訴陳老師:這篇作品影響很大,被小學老師開發出許多副產品,有讀后感、頒獎詞、辨論賽等。陳老師說:有老師將作品分析得很細,寫文章時哪會想這么多啊?如果考慮這考慮那,就沒辦法寫了,哈哈。我咧嘴一笑,道:是的。現在語文課閱讀分析太瑣碎、太乏味,我比較主張整體閱讀感悟課文,學生能領悟主要意思就可以了。
我聯想到《散文選刊》主編王劍冰的作品《絕版周莊》,被收入教材,擁有眾多讀者,對周莊的旅游產生了巨大影響,王劍冰因此被授予"榮譽巿民"。我問:武夷山市有授予您榮譽巿民嗎?陳老師平靜道:沒有。
陳老師已經出版了11本散文集,我問:哪一篇是您最好的作品?最能代表您的創作風格的?陳老師沉吟一會,道:也沒有想過最好的作品。我笑道:最好的,永遠是下一篇作品,是嗎?他說:以前出版的《散文自選集》,是早期的作品了,思想、技巧有時代的痕跡,倒是最后出的這二本書是較滿意的,寫得自然。我問:《標點人生》中,目前您最滿意的是哪篇?陳老師說:《面對96級樓梯》吧,它是生命里流出來的作品,恐怕一生只會寫一次。我想:它是自號"七腿翁"的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與生命的獨特感悟。
隨后,我們談起了將軍詩人李瑛。我問:您現在喜歡閱讀福建誰的散文?他說,南帆、朱以撒、孫紹振等人的作品。他認同我對南帆老師前后期散文作品的看法:前期的審智散文枯燥了點,讀著有點累,后期《辛亥年的槍聲>非常棒,審美獨到深刻。講到朱教授的學者散文,陳老師說:"我很贊成作家的第一職業不是寫作,這樣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這點很有道理。而我個人奉行中庸之道,贊成生活、思想、技巧并重。
我感嘆道:人生就是這樣,一次機遇就改變人生。您調入《福建文學》當編輯,是一個節點,完全改變了您的人生軌跡。陳老師說:是,我從鄉村進入城市。如果我沒調入《福建文學》雜志社,就去廈門大學教書了。 ? ? ? ?
當我話別時,陳老師贊揚我對他作品讀得這么細,并轉達汪蘭老師的問候。其時,<標點人生>正翻放在我的書桌前。其實,我從陳老師身上悟到的,遠在訪談與作品之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