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人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央企工作,一直工作至今。每周各種大小會議是家常便飯,撰寫和審核會議紀已構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雖然是司空見慣的日常瑣事,但是作為一名終身學習者,自然不能放過,需要研究研究其方法論,日常瑣事也要做的“有種有趣有料”,把看起來不是深度工作的事,也要做成對個人有成長的事。
平時,我們寫會議紀要時,常把重點放在記錄會議過程和細節,而不是結果上,這樣會導致記錄的信息太多,最重要的信息反而被淹沒。而事實上,要寫好會議紀要,必須先理解會議的最終目的。開會前,記錄者應向會議發起人溝通、確認開會的目標,在根據目標,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沒必要把所有提到的事情都逐一記錄。
開會時,可以把記錄本分成兩欄,一欄記錄議題的討論結果;另一欄要寫下議題的“下一步”由誰負責、要做什么、預計何時完成等。下次開會時,把之前的會議記錄拿出來,就一目了然了。按照橋水公司創始人《原則》一書的作者, 雷?達里奧的方法,歸納了撰寫會議紀要的幾條原則,供大家參考。
1.確保與會者達到共識。記錄者寫完會議紀要后,可以發給參加會議的人,確認內容是否無誤。如果大家都沒有異議,這份會議記錄就是大家對會議結果的共識。
2.會議紀要可以做為后續依據。當主管或相關人員質疑項目的走向時,可以拿出會議紀錄比對,證明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不是沒做好可控范圍內的事。
3.會議紀要 要在24小時內完成,才能確保內容的準確度。與其他工作相比,會議紀錄算不上緊急,于是就有人把它排到最后。這樣會導致,記錄者和參會者在一定程度上忘記會議里的某些細節。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