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二)儒家典范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三)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1]字雪巖,出生于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為左宗棠賞識,后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采供軍餉、訂購軍火,并做情報工作,常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備受歡迎時,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胡雪巖憑借其卓越的商業(yè)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后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chuàng)立了“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之美譽。
清光緒九年(1883年),其產業(yè)受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fā)資金周轉失靈,受外商排擠,而被迫賤賣,資產去半。最終,胡雪巖被革職查抄家產,郁郁而終。
王陽明、曾國藩、胡雪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人,他們身處儒學盛行的古代,但不拘泥于此,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跳出儒家學說的局限,取得輝煌的成功。人無完人,他們是有缺陷和不足的,對于今天的我們應該有所啟迪:王陽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弱書生,曾國藩天性木吶,行動緩慢,胡雪巖就是一個市井小伙計,他們的啟點還不如我們,但王陽明的執(zhí)著,好學,善良,曾國藩的堅持,重家情,重友情,胡雪巖的善變通,機智,膽大心細,觀察如微,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重讀經典,品味人生,人生才會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