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影視化這個話題是我一直以來想寫的一個話題,雖然我近幾年實在是沒時間看動輒50集的武俠電視劇了,但武俠片實在是我小時候最愛看的劇種,無論是TVB李添勝團隊拍的、還是張紀中拍的及版,甚至是幾個臺灣的冷門版本,我都看過,都有印象。至于為什么要從倚天屠龍記來討論這個話題呢?原因有三,一是倚天是金庸小說中翻拍過最多的之一;二是倚天的各個版本我或多或少都看過,而其他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諸如神雕俠侶、笑傲江湖,我恐怕就沒看得這么全面的了;三則是倚天屠龍記是少數(shù)被兩岸三地、制作風格迥異的團隊都拍過的金庸劇,從倚天來談金庸小說影視化這個問題比較有代表性。
倚天屠龍記的影視化的進程差不多代表著大多數(shù)金庸小說的影視化進程。倚天屠龍記于1962年連載完結(jié),隨后很快在63年就被拍成電影了,這個版本大概已經(jīng)老過大多數(shù)本號的讀者了,看過的人應(yīng)該寥寥無幾。70年代起,隨著新武俠電影的開始,邵氏、TVB、臺灣、大陸都翻拍了很多版本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在豆瓣上數(shù)了一下,大概有十數(shù)部之多,大概能夠涵蓋武俠電影電視劇題材本身的風格變化歷程和不同的地區(qū)和制作團隊在金庸小說影視劇化上的制作風格了。
1960s:史前時期
從《火燒紅蓮寺》開始,華語電影人就開始了武俠片的制作。香港五六十年代有許多粵語電影,這些電影統(tǒng)稱粵語殘片,王家衛(wèi)的電影中常能見到主角半夜在看粵語殘片。早期的粵語殘片中的武俠片更像戲曲電影,空把式的打斗敷衍,布景簡陋,和現(xiàn)在的武俠片很不一樣,王家衛(wèi)1993年拍的《東成西就》(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16510/)中,演員說話的矯揉造作、戲曲風的服化,就是模仿那一時期的電影。六十年代的武俠片現(xiàn)在留下來的拷貝不多,大概看過的人也不多。
1970s:新武俠時期
六十年代末胡金銓和張徹開啟了新武俠電影之后,武俠片就成為了華語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影種。由于金庸小說長篇大論改成電影節(jié)奏很難把握,一開始瞄上倚天這個大IP的是電視劇,TVB于1978年拍攝了第一版倚天屠龍記的電視劇,主演為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據(jù)說這一版在香港非常受歡迎,是香港老一輩人心目中最好的倚天。我小時候看過一點這個版本,小時候覺得蠻好看的,演員很好看,但我覺得這個版本布景、武打效果已經(jīng)太老了,所以基本上沒有重溫的必要。TVB在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翻拍過大多數(shù)的金庸小說,譬如說84年的《射雕英雄傳》和82年的《天龍八部》,由于彼時港片開始進入大陸電視臺播放,這類電視劇都熱播一時。84版《射雕英雄傳》被不少看著TVB武俠片長大的80后奉為心中圭臬。
從左到右:汪明荃(趙敏)、鄭少秋(張無忌)、趙雅芝(周芷若)
話說TVB版倚天在香港火了之后,邵氏趁著熱度拍了個電影版,楚原導(dǎo)演、爾冬升、井莉、余安安主演。相比于其他的倚天電影版本,邵氏的版本大概是最符合明報上連載的版本的,電影中保留了諸多連載版的元素,比如張無忌掉下山崖之后吃的是一種增強功力的血蛤,蝴蝶谷治病等,三聯(lián)版中這些橋段都給刪了,《天龍八部》段譽吃的莽牯朱蛤倒是保留了,還有敏敏郡主在原著中的名字,不是趙敏,是趙明,殷梨亭還叫殷利亨。
1978版倚天
井莉姐姐以三十多歲“高齡”出演趙明
此片最迷的不知道是不是導(dǎo)演楚原70年代拍古龍電影比較多的緣故,楚原版的倚天,竟然充滿著濃濃古龍風,女主趙敏,找的是楚原最喜歡合作的井莉,男主爾冬升,是演了阿飛、丁鵬、唐玉等一大堆古龍電影的男主。而且和TVB出品的金庸劇的簡陋布景乃至于張紀中金庸劇的寫實風景畫相比,此片的布景也看起來很古龍,火燒萬安寺的時候的布景、最后結(jié)局的火燒云,都看起來饒有詩意。而最古龍風的,是結(jié)局,趙明和張無忌最后沒有在一起,趙明沒有為了張無忌放棄自己的蒙古貴族身份,最后兩人分別的時候,火燒云的背景,配上趙明的臺詞:“人要分別,不一定要在楊柳岸,也不一定是十里長亭,而是在應(yīng)該分別的時候。還好,我從來沒說過我愛你,你也從來沒有說過喜歡我”,這簡直也太古龍了……在此片之前邵氏拍了好幾部金庸小說,但是由于金庸小說70年代前期在臺灣是禁書,金庸電影一直沒有在邵氏的票房票倉臺灣公映。楚原版的倚天屠龍記竟然是第一部在臺灣公映的金庸電影,票房非常之好,邵氏拍了第一部之后還乘勝追擊拍了《倚天屠龍記 大結(jié)局》。
新武俠時期,邵氏基本上拍過所有的金庸劇,我大概都看過一遍,但我覺得普遍不如后期TVB拍得好看,金庸小說太長,整個故事壓縮成電影的話沖突爆發(fā)點不夠集中,就算拍成兩個小時長的電影也還是太趕,還是更加適合拍電視劇。不要說專拍古龍小說的楚原拍出的金庸劇不好看,就連和金庸倪匡關(guān)系不錯的張徹,拍出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都中規(guī)中矩,我并不推薦。我以前公眾號推過一篇《
推薦幾部邵氏金庸劇
》,其中簡單提過邵氏金庸劇不好看的原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1984年邵氏還拍了倚天屠龍記續(xù)集魔殿屠龍,導(dǎo)演是楚原,這部簡直是倚天屠龍記的同人劇,除了借用了幾個人名人設(shè),其他好像和原著關(guān)聯(lián)度有限,但此時的邵氏已經(jīng)不復(fù)原本的大廠風光,拍的武俠片和神怪電影差不多,特效、布景、演員、劇情都很潦草,我看了兩分鐘就關(guān)了。
這奇妙的陣容,爾冬升、狄龍、萬梓良、鐘楚紅……
這雷人的特效……
80年代,邵氏隨著大廠制度的沒落而沒落了,但邵老板的TVB倒是隨著電視產(chǎn)業(yè)的輝煌而一年比一年好。80年代的TVB貢獻了不少為人津津樂道,成為不少80后童年回憶的金庸電視劇。大陸地區(qū)知名度最高、曾經(jīng)萬人空巷的翁美玲版射雕英雄傳就是這一時期TVB出品的。至于1986年王天林導(dǎo)演(王晶老豆),梁朝偉鄧萃雯主演的倚天屠龍記也是這一時期TVB的精品,該版倚天是根據(jù)大陸所謂的三聯(lián)版小說改編的,也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趙敏的倚天,劇情上來講比基于連載版改編的金庸影視劇連貫不少。我很多年前在電視上看過這個版本,當時應(yīng)該是印象還不錯的,梁朝偉鄧萃雯都很青蔥,打光效果特別爛,所有演員看起來皮膚都很黑,全靠演員的青春撐著,布景和特效也爛(估計入不了現(xiàn)在小朋友的眼了),但劇情和演員都給力,總體效果還不錯,此片的BGM劍伴誰在,也是我印象頗深的一首金庸影視劇歌曲。
1990s-2003:金庸小說影視化的黃金時期
90年代可謂是金庸小說影視劇化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TVB、楊佩佩、王晶、徐克、張紀中等團隊不斷推出各具特色的金庸影視劇,而這一時期金庸劇的制作也是最成熟的階段,以倚天為例,這一時期一共有五部倚天屠龍記。
93年的時候王晶推出了“美女質(zhì)量最高”的電影版,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其中的趙敏、小昭、周芷若都是香港黃金時期的最美女演員。但此片和原著劇情差別實在太大,金庸本人似乎不喜歡。據(jù)說王晶還想拍第二部?但估計是無法恢復(fù)二十年前的豪華陣容了。
臺灣的楊佩佩團隊于1994年推出了華視版倚天這個版本是本人最喜歡的版本。
造型師似乎和葉童有仇……
電影版倚天時間限制,編劇無法展現(xiàn)小說細節(jié),以至于拍出來都是流水賬,效果不好;TVB出于商業(yè)化的考量,對倚天這部“驅(qū)除韃虜還我中華”的小說主線等一些細節(jié)地方編劇會用TVB慣用的套路把整個故事變成TVB式的大團圓給糊弄過去(看多TVB的都懂噠~)。楊佩佩團隊拍的其他金庸劇都不太好看,無論是由于編劇還是選角,神雕俠侶和笑傲江湖都被狂吐槽,但倚天卻非常經(jīng)典,編劇雖然有湊集數(shù)的嫌疑,節(jié)奏太慢,但也能看,而不喜歡這個版本選角的大都也是不喜歡馬景濤的“咆哮式”演技和葉童演的趙敏和許仙長得太像了。該版倚天中的原聲,《刀劍如夢》、《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傳唱非常廣泛,基本代表了黃金時代的滾石最高制作水準。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倚天是我第三喜愛的金庸小說,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倚天的主線是并不是倚天劍和屠龍刀本身,而是以宗教(明教)為革命力量主體的改朝換代的故事,并且最后成功了,其氣質(zhì)和射雕三部曲的其他兩部,乃至大多數(shù)的金庸小說是不一樣的;二是倚天的兩位男主,前1/4的張翠山,后3/4的張無忌,是非常感性的人,這在金庸小說中非常少見的,以致于兩位男主的感情線比較成人化(比如張翠山荒島成婚、張無忌摸腳什么的……),相比之下在牛家村的郭靖和黃蓉簡直和初中生差不多……
這個版本優(yōu)于其他版本倚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沒有弱化倚天的時代背景,不斷在突出明教反蒙古的主線,片中多次出現(xiàn)民族矛盾的小說背景。同時他對明教和天鷹教的塑造,是以宗教的形式塑造的,而非其他版本中武林幫派形象。而這個小說背景為什么重要呢?因為時代背景會關(guān)系到人物的行為和性格的塑造。
倚天是一部以造反為主線的小說,這就意味著光明頂之戰(zhàn)之后,張無忌如果一切順利當著明教教主,明教又一統(tǒng)天下,那張無忌最終是要當皇帝的,而張教主的未來夫人,是要當皇后的。所以明教教主夫人的人選,會涉及到明教的法統(tǒng)。趙敏在這種背景下是萬萬不能當上教主夫人的,對于明教而言,合法的教主夫人最好是周芷若(恰好周芷若又是個有權(quán)力欲,想要當皇后的)。所以張無忌如果能和周芷若結(jié)婚,那一切都會非常順利,張無忌名望、武功、能力都是有的,雖然性格有點優(yōu)柔寡斷重情義,但在明教的團隊協(xié)作下,當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張無忌婚禮上跟趙敏跑了(無知群眾并不知道謝遜那縷頭發(fā)),這就意味著他在明教和趙敏之間,他選擇的是趙敏。而趙敏,如果未來要選擇張無忌,也必須要拋棄自己的貴族身份。如果不強調(diào)這個背景,那么張無忌的選擇會顯得單薄很多,強調(diào)了時代背景,他的選擇就意味著為了趙敏放棄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至于張無忌、趙敏、周芷若的形象,我覺得這版也很出色。張無忌在書中的形象偏中性,馬景濤之前的演員如梁朝偉、爾冬升塑造的張無忌形象也是一個非常中性的形象,而馬景濤則把張無忌個性中的優(yōu)點弱點全都演出來了,簡直是帥氣溫柔又呆萌。張無忌繼承了父母的聰明,卻也有著來自荒島童年的天真。張無忌從小在荒島長大,所以沒有受過正統(tǒng)武林門派的教育,他對善惡的觀念和正統(tǒng)武林人士是不一樣的,又因為母親的關(guān)系,他對明教和天鷹教的價值是在潛意識中認同的,甚至對像他母親那樣心眼很多的漂亮女人也是認同的。張無忌喜歡的女的都是騙過他的漂亮女人,倚天四姝中就屬中趙敏的人設(shè)最像殷素素,趙敏出生大家族,年紀輕輕帶著一幫人做事,還騙了張無忌一次又一次。張無忌在書中有時候很聰明有時候很笨,可他大多數(shù)犯傻的時候都是面對趙敏的時候,也就是說張無忌的很多弱點都是不經(jīng)意間暴露在趙敏面前的。
張翠山和殷素素,和張無忌趙敏之間的差別蠻大的
此片為人詬病的一點在于葉童演完殷素素再演趙敏,這似乎是個意外,原來葉童只是演殷素素的,后來救場頂了某位女演員的班才演的趙敏。葉童的演技非常自然,一舉一動非常嫵媚,殷素素是身帶暗黑元素的妖女,趙敏則是凌然不同的貴氣。馬景濤演了張無忌和張翠山兩角,張無忌比較傻,張翠山儒雅。至于周海媚演的周芷若更是出色,近視眼還能這么美,簡直是佩服,新婦素手裂紅裳一節(jié)中,周海媚那紅蓋頭一掀,眼淚piaji一滴流下來,哇塞,美呆!
太美了太美了
此版的節(jié)奏偏慢,所以很多人看了一些網(wǎng)上的剪輯片段會詬病馬景濤咆哮式的演出,但其實那個年代的臺灣電視劇演員普遍情緒有點激動,把馬景濤放到50集中的長度中,和殷梨亭滅絕師太之類的大嗓門比,馬教主真不算咆哮(這幾位都是片場收音的,演技其實都不錯)。
此版最神的莫過于那個添油加醋的神結(jié)局,書中的短短幾句描述為:
“后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tǒng)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
而電視劇居然拍了好幾集朱元璋的上位史,如果你看過《劍橋倚天屠龍史》,你大概會更加同意我的觀點,這段結(jié)局拍得簡直是精彩精彩……
編劇在劇中加入了許多添油加醋的情節(jié)和許多角色的衍生詮釋,比如周海媚對周芷若的演繹,宋青書為救父被周芷若所害,楊逍的浪漫史(這真的靠孫興的個人魅力+編劇給楊逍加戲加戲再加戲),楊不悔和殷梨亭的感情線,甚至還有武當七俠之間的小九九(書中其實是有描寫的但是電視劇一般不拍)等等,好壞不一,但似乎很多內(nèi)容都成為之后幾版倚天中編劇參考的范式,足以證明此版改編的成功。
另外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版本是TVB李添勝團隊于2001推出的吳啟華、黎姿主演的倚天屠龍記(?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57188/),這部是豆瓣分數(shù)最高的版本,我也覺得很好看。這版和華視版相比,優(yōu)點在于選角為觀眾的接受度更高,和一些武打場面的制作比較還原原作,缺點則在于TVB編劇的改編有些過于“照顧觀眾”及TVB的制作限制。
吳啟華和黎姿
我個人感覺李添勝對金庸劇的選角把握的都非常好,吳啟華雖然年齡不太相符,但也算是溫柔癡情;黎姿艷若桃李,把趙敏演的光芒四射;佘詩曼那時還有點嬰兒肥,非常適合演小白兔轉(zhuǎn)黑的周芷若。我看豆瓣上這一版的影評基本上都在說黎姿有多美,可見一個出挑的明星對一部電視劇的重要性了。
和臺灣的制作團隊相比,香港的武打場面普遍好一些,譬如屠獅大會那場戲,94和03版中周芷若是以九陰白骨爪應(yīng)戰(zhàn)的,但書中周芷若實際上是以長鞭應(yīng)戰(zhàn)的,使九陰白骨爪的是宋青書。而那一段周芷若的戰(zhàn)斗力非常之強,TVB拍的非常精彩。(https://weibo.com/tv/v/G6Vnaf5R1?fid=1034:a33bf648f365e73c145e5c716d41030c)
我個人對這一版的結(jié)局和宋青書這一角色的定位不太滿意,不過這也是TVB的通病了,就像舊式戲曲一樣,TVB的編劇非常喜歡為了喜劇而安一個“合家歡”式的大團圓,削弱了故事自有的力量。
2003年臺灣和大陸合拍,蘇有朋、賈靜雯主演的倚天屠龍記是很多90后的童年回憶,賈靜雯通過了趙敏這一角色成為了不少男生的童年女神,即使現(xiàn)在再看,賈靜雯還是很好看!這一版簡直是用拍偶像劇的手法在拍武俠片,女演員一個美過一個,但是在演員的顏值之下,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首先就是武打效果比較爛,主要靠模糊的特效和鏡頭切換;其次是有幾位角色沒有達到應(yīng)有的效果,譬如殷素素看起來簡直是軟妹,全無黑道二代的乖張和肅殺之氣,張鐵林的楊逍實在是比較惹人討厭。
一個比一個美
口條張亂入
2005-至今: 下坡路
張紀中于90年代末開始拍金庸劇,從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開始漸入佳境,再到大陸武俠劇的巔峰03版天龍八部,然后開始走下坡,拍攝了神雕俠侶、鹿鼎記,再到了09年的倚天屠龍記。
作為一個十八線影評人,我自問爛片承受能力極強,我連邵氏那缺斤短兩的雷神制作都能看下去,但是對著張紀中的這個版本實在是看不下去,真的太難看了,打光、演員、造型、武打設(shè)計,通通都看不下去,只有風景能看看。
不信可以看看張無忌密室摸腳的片段(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945350?from=search&seid=1295802679479496008),你可以感受到,鄧超版的張無忌真的是,史上最不想和趙敏共處一室的男人了,他是真的想出去呀!
不得不讓人感嘆,03版天龍八部的成功,真的是不可復(fù)制的。張紀中金庸劇的特點在于投資大、制作大、風景好,TVB棚里拍華山之巔,張紀中跑華山上去拍,香港十五個人演個蒙古大軍攻打襄陽城,張紀中找五千個,那效果能一樣么?但是選角和造型是其一向的短板。03版天龍八部好口碑的很大原因就在于胡軍是張紀中選的最好的男主角之一,胡軍的形象,怎么說,令人聯(lián)想到四個字,燕趙好漢!李亞鵬、黃曉明和鄧超的氣質(zhì)和令狐沖、郭靖、楊過、韋小寶、張無忌其實挺不搭的。張劇中演員的造型也不太行,胡軍好歹hold住了喬峰的長發(fā)造型,但鄧超那個劉海實在是不怎么好看,再配上張劇中那富有特色的打光,瞎了……
10年開始我記得唐人、華策、于正團隊都出過一批金庸劇,什么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鹿鼎記都被翻拍過,但都掀不起水花。而且隨著仙俠劇、奇幻劇的興起,武俠片的制作也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綠幕和龜派氣功式的特效,真實的武打場面越來越難看了。
我當年還為了看鐘漢良的喬峰看了幾集華策的天龍八部呢,特別不好看,那造型特別爛,各種看不下去。于正出的那版笑傲江湖我也看了,只記得陳喬恩演的東方教主的阿寶色口紅了,后面的神雕俠侶也是,只記得小籠包了。09版和17版的新射雕在我印象里倒是還可以。09版唐人出品的射雕,編劇不太行,亂寫,但至少選角比張紀中好很多,胡歌、林依晨的演技都還不錯,林依晨和黃蓉這個角色的匹配度很高。17版的射雕我看了宣傳片還不湊,正片還沒時間看,改天打算看看。蔣家駿團隊據(jù)說明年還要推出一版倚天,我看了一下宣傳片,感覺還可以,打算明年看看。
總之,武俠片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聽說現(xiàn)在的00后已經(jīng)不知道四十二章經(jīng)了。隨著港臺武俠劇制作的沒落,大陸武俠劇制作也不知道能不能除舊立新,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武俠片一直以來作為華人社會的特有片中,其重要性正如魔幻劇在好萊塢的重要性,武俠,是一個世界!一個有著自身設(shè)定、運轉(zhuǎn)規(guī)律的世界!作為一個武俠片愛好者,我真的希望這個片種不要消亡……
感謝這些電視劇陪我度過一個一個寫論文趕作業(yè)的夜晚,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