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放學后,我回到房間,嚇了一大跳,五顏六色的教具散落各處。這十有八九是哪個孩子拿出來玩,沒有放回去。
我正吃著午飯,一個女孩子跑進來,我問她,知不知道是誰干的。小家伙嘴巴啪啪啪說出小佳、小雨和小南三個孩子的名字,毫不猶豫,干脆利落,看來真實性比較高。
過了好一會兒,小佳跑進了我的房間。
我說:“小佳,你看這地上那么多東西,你知道是誰干的嗎?”
小佳小胸脯一挺:“不是我干的!是小雨和小南,我都看到他們玩了!”
我說:“好,等下你如果看到小雨和小南,幫我把他們叫到我這里來。”小佳答應了。
十多分鐘后,小佳蹦跳著拽著小雨走進我的房間:“老師,小雨來了。”他一臉“我看老師怎么修理你”的表情。
我看著小雨,指了指地上亂七八糟的教具。
小雨說:“不是我拿出來的,是小南拿出來的,我和小佳只是在地上拼著玩而已。”
小佳二兮兮地說:“對!我們沒拿!”
我簡直要被他的“二”給逗笑了。我對小佳說:“我記得,你剛剛好像說,你什么都沒做喲。”
小佳臉上立刻浮現出一個愣住了的表情。
我說:“現在小南還沒有來,那么我根據你們說的,還原一下事情的經過。東西是小南拿出來的,你倆玩的,但你們誰也沒有最終還回去,對嗎?”
“因為打鈴了!”他倆異口同聲地說。
“很好,一聽到打鈴就進教室,這是對的。但是這件事情……”我指了指地上的教具,“你們覺得,自己做得對嗎?”
倆人一副怯怯的樣子:“不對。”
我問:“哪里不對?”
“要放回去……”
“沒錯,但是現在沒有放回去,你覺得老師進來看到,心情會怎么樣?”
“很辛苦……”
我心里吐槽:“很辛苦用來形容心情是不準確的。”
我說:“老師房間里的東西基本上我都允許你們去玩,但是有很多東西老師放在柜子里,關起來,就代表暫時還不能玩。你們看到了,想玩,首先要怎么樣?”
“問到老師來!”他倆說,頭往下低,目光往兩邊瞟。
說話間,小南進來了。
小南痛快地承認了東西是拿出來的,本來他想放回去,但是小佳和小雨說,給他倆玩一會兒,所以他就走了。
三個孩子呼啦把教具放回了原處。
今天我給這些孩子上課,打算聊一聊這件事情。
我和孩子們說了一下事情的經過,因為很多孩子都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他們都很激動地補充各種細節,小佳更激動地反駁其中夸大其詞的部分,小雨和小南倒是很淡定。
我把手往下壓,孩子們漸漸安靜下來。
我說:“你們剛剛聽到了我在說什么嗎?”
孩子們說:“沒有。”
我問:“為什么沒有?”
孩子們說:“因為我們太吵了。”
我問:“你們覺得我講這件事情,是為了懲罰他們三個人嗎?”
有幾個孩子說:“不是。”
我說:“對,很顯然老師不是為了懲罰他們,那老師為什么還要講這件事情呢?”
孩子們安靜下來了。
我又大概講述了一下事情的經過,重點講了小佳的“謊言”。
我問:“小佳為什么一開始說他沒玩呢?”小佳此刻像個霜打的茄子坐在位子上,我接著問:“小佳一出生就是個貼著‘愛說謊’三個字的小嬰兒嗎?”我做出懷抱小嬰兒的動作。
小佳和孩子們都笑了起來,說:“不是。”
我問:“那為什么后來又說謊了呢?我相信我們班每個小朋友都說過慌,老師也說過慌,能不能告訴老師,你們為什么會說謊?”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怕打!”“會罵!”“會丟臉。”
我說:“哦,原來因為你們說真話就會被大人打和罵,所以才說謊,看來大人很多時候也是不講道理的,也是會犯的錯誤。”
孩子們激動了:“對,大人也會做錯事情!”
我說:“是的,大人會犯錯,我也是大人,我也會犯錯,所以如果以后老師犯錯了,你們可以指出來,但是你們不能打老師,也不能罵老師,要和老師講道理。”
孩子們都笑了起來。
我接著說:“你們因為還小,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是錯的就做了,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會好好和說,如果你們知道錯了,但是沒有控制住自己,還是犯錯了,只要好好地和老師說,老師只會為你的誠實而高興,不信你們可以問問小南。”
之前小南把跳繩砸門玩,一下把跳繩的手柄給砸爛了,被其他同學“舉報”了,我和他聊過一次,他就沒有再犯過同樣的錯誤。
雖然小南不會砸跳繩了,這次以后,可能也不會亂拿東西了,但是不可否認,他依然是個調皮的孩子,他會爬桌子,踩凳子等等,不僅小南如此,很多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并不能夠覺察自己的行為,和這些行為對周圍的人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這也是很多老師覺得班級管理簡直就是按下葫蘆起了瓢,雞毛蒜皮的事兒沒完沒了,因而校規、班規、宿規等等規矩,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細,簡直就像天羅地網,恨不能從空間到時間,將孩子密不通風地框起來。
效果怎么樣?
好或者不好,就看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了。
講完了這三個孩子的事情,我從這節課一開始的吵鬧,講到了中午孩子們吵鬧的事情。
因為我中午很少午睡,所以孩子們中午也會來我房間,看書,拿玩具什么的,但是他們很容易因為一點點事情就發出巨大的聲音,一開始和這些孩子們相處,他們的高門大嗓就讓我很不適應。
我引導他們去體會自己的吵鬧讓想休息的人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如果老師們要求我關上門,不讓他們進來,以免吵到正常休息的理由合不合理?孩子們是否希望我關門?關閉圖書?關閉所有玩具?如何不打擾別人,又能自由地看書、玩耍?
孩子們的發言相當精彩!
教育之后,效果如何呢?
今天中午,也就是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們照舊用“吼叫”的方式聊天,但在踏進我房間的一瞬間,就會輕輕地互相說:“噓噓,安靜,安靜。”
你說,我這是教育成功還是失敗?
初步達成“安靜”共識后,小佳舉手說要去上廁所,照例,有幾個孩子跟著“滋溜”出去了。
我讓教室里的孩子坐好,安靜地等待。溜回來的孩子一進教室,發現不對勁。
你猜,我們都是怎么討論這件事情的?
這節課,我幾乎沒教什么知識,但你能說,孩子們什么都沒學到嗎?
但是,這種“學到”能保持多久?能否成為習慣?作為孩子的父母,監護人,老師,是鞏固這種“學到”?還是瓦解這種“學到”?
孩子們一身臭汗,他們在這里奔跑、歡笑、吵鬧、和好,他們汗浸浸的臉發著光,無論如何,生活之于他們,都是生機勃勃的,這生機里,我們是打算讓他孕育希望,還是黑暗?一切看起來是那么的隱秘,但其實,又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