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現在那些探討人性、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真的越來越受人們的追捧和喜愛。
比如今年沖上熱搜、霸屏朋友圈、豆瓣9分的一部與生病有關的國產現象級影片《我不是藥神》
比如聲張正義題材的韓國電影《辯護人》和《熔爐》
比如反映教育現實問題的泰國電影《起跑線》
比如俄羅斯的這部社會現實題材的暴露電影。
? ? ? ? ? ? ? ? ? 《危樓愚夫》
豆瓣8.4? 該片榮獲第67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唐吉訶德獎特別提名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故事圍繞一個水管工和一棟危樓展開,拍得很大膽,但也是滿滿的諷刺。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管道工,他叫迪米特里尼基丁。
這個名字實在又長又拗口,我們還是暫且叫他“迪馬”吧,像他家人叫他那樣。
迪馬與父母妻兒一家五口擠在十幾平的房子里,收入微薄,生活拮據。
父親忠厚耿直,人窮志堅,不像其他人一樣總干些占便宜撈油水的事,所以也就理所當然被視為異類被周圍人疏遠,母親為此經常強烈譴責。
迪馬也一樣正直善良,家樓下的公共座椅時常被熊孩子們弄壞,他和父親總是反復無償修補。
還是個上進青年,業余時間用心進修著建筑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由管道工升任首席工程師。
一天晚上,維修隊打來電話催他去A區32號公寓樓檢測,那里因熱水管爆裂導致全面停水。
原本不屬于自己的維修轄區,但上司醉酒,事情緊急,權衡之下,還是義不容辭的前往。
卻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
一棟有著40年歷史的舊筒子樓,墻體斑駁,布滿油濁,本已年久失修,再加上專業維修人員偶爾來檢測都是走走過場。
現在樓房狀況更為糟糕,兩個巨大的裂隙在承重墻上,一樓貫穿直到九樓,整個建筑傾斜,地基正在剝落并且位移,單元的擺動肉眼可見。
而樓里住著一群絕望的底層民眾。
他們身份卑微,常年的生活就在酗酒、吵架、賭博和家暴之間輪轉。從未有人真正關注過他們的住所有無安全隱患。
回家途中,迪馬憂心忡忡。到家后打開電腦翻閱起了建筑數據。
經過查證發現,一座九層板樓的剛性系數不允許超過5度的傾斜,那棟公寓已經傾斜了大約10度。
根據這個偏離角度的描述,公寓樓傾斜已經超過了垂直重力承重的最大偏差點。
這意味著這座建筑正在緩慢傾倒,矗立不會再超過一天了,深夜樓里沉睡的820人危在旦夕。
必須緊急疏散。
父親建議他應該先給自己上司打電話,然而他的領導已爛醉如泥,根本無暇顧及。
時間不等人,為了防止慘劇發生,迪馬決定親自上報給鎮長。
母親抗議,不希望自己兒子學父親一樣傻乎乎的充滿社會責任感,妻子哀求他不要去做什么無謂英雄。
但面對幾百條的鮮活生命,迪馬還是不能像別人一樣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
他要來了母親昔日舊友——鎮長辦公室首席會計電話,知道整個政府的人都在某酒店慶祝鎮長的生日后,毫不猶豫的走出了家門。
幾條街之隔的酒店內,完全和破敗不堪、臭氣熏天的公寓不同,燈火通明,富麗堂皇,歌舞升平一派繁榮景象。
鎮長妮娜作為派對主角正在眾人的簇擁下狂歡,接受著周圍人歌功頌德般的吹捧。
盡管知道氛圍不對,馬迪還是徑直上前勇敢跟鎮長如實匯報了情況的嚴重性。
鎮長酒醒了,迅速集結了消防、醫療、公安、房屋維修等各部門一把手。
命令在場的所有人立刻行動起來,一起前去危樓現場疏導群眾。
happy? ending,一切game? over?
事實上,真正重量級的故事大幕才徐徐拉開。
所有政府要員聚在一起開圓桌會議,真正的矛盾爆發了,貪腐事實被層層揭開,互撕大戰一觸即發。
喝多的領導們覺得迪馬很掃興,認為他危言聳聽,大樓倒塌可不是一個你毛頭小伙子管道工能夠解決的事情。
政府如果公布緊急聲明并立即疏散群眾,舊樓里的820人需要馬上重新安置。
房管局長粗略一算,這個城鎮空閑住房并不充裕,安置費用龐大無法承受。建議先組織一個區域性檢測后再做規劃。
消防局長不同意,因為房管局長從維修費中挪用貪污的錢消防部門從未檢查過,一旦開始檢測,他倆都得露餡玩完。
房管局長又埋怨鎮長,自己早就提醒過她注意A區的,應該在幾年前經濟好的時候就拆毀并安置所有人。
舊樓建的太急,又修在不穩定的土層上,要不是她蓋這棟樓時貪了一半的錢也不會這樣。
鎮長坐不住了,她開始將整個矛頭對向別人
鎮里一半預算被用來賄賂上級。
房管局長自己住在四層高的別墅里,根本不關心別人家的墻是不是剝落,屋頂是不是漏雨。
家里被寵壞的兒子還是強奸犯和隱君子,六次被捕兩次出庭,居然還在莫斯科上私立學校住豪宅。
醫療局長扣留了撥付給醫院的供給,賣掉了一半新買的醫療設備,中飽私囊。
公安局長把警察局變成了黑社會要搞點錢。
鎮里已經十年沒發生火災了,但消防局長還在無休止拿著預算去買消防管線和設備,鬼知道錢去了哪里?
商議到最后鎮長既拿不出房也拿不出錢,只能去大房地產商那邊去求人家,能否把一棟已經蓋好但還沒有入住的大樓先騰出來給安置災民。
而房產的投資商之一便是曾經扶植鎮長上位的小鎮經濟和政治的幕后操盤手,他無心轉移危樓內的居民,此時的鎮長也無計可施。
為了保住官位,女鎮長聯合警察局長精心設計了一個局。
一邊暗殺了房管局局長和消防局局長,另一邊焚燒文件,制造兩個局長畏罪潛逃的假想,推卸責任。
而這個行動的結果是對危樓820人的生命置若罔聞。
迪馬同兩個局長一樣,也是被暗殺的對象。不過他僥幸逃過一劫,他必須離開這座城市,永遠不得回來。
至此一場公關危機上升成了一樁殺人事件,
多么悲催欲絕!
馬迪的初衷只是救下危樓里的人群,卻逐步演變成一群政客的廝殺,甚至最終連累自己親人分離亡命天涯。
而影片的反轉讓劇情進入一個更黑暗的地步。
開車逃離途中,迪瑪發現危樓中的居民根本沒有被轉移,而讓自己在知情的情況下任由800多人喪命,他的良心做不到。
他讓妻子帶著孩子開車離去,自己折回32號公寓去一層一層挨家挨戶敲門,叫醒還在沉睡的危樓中人趕緊撤離。
最后上到天臺的迪馬環顧四周,確保所有的人都離開,他默默地掉下了眼淚,至少,他已經拼盡全力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被趕下來的住戶在樓下議論紛紛,因為樓沒有倒。
隨后一群住戶圍上來一股腦的拳打腳踢全都發泄在這個擾亂自己生活的迪馬身上。
人群退去,鏡頭在空曠的地上馬迪蜷縮疼痛的身影中淡出,全篇結束。
32號公寓樓就像一幅浮世繪,卻放大了從上至下人性里的破敗不堪。
一個社會結構中小小的螺絲釘,一個連生活都難以自足的水管技術工,卻將兩組不同命運的社會階層連在一起。
這里有家暴丈夫,有吸毒少年,有終日喝酒打牌的彪形壯漢,紙醉金迷的政府要員,官商勾結的地產大亨。
上層的腐朽冷漠,開會的時候事不關己,所有的謊言和偽善不攻自破后,瞬間開啟狗咬狗模式。
得到利益的時候歡天喜地,遇到有事發生就互相推卸責任。誰都不比誰干凈。
底層的愚昧盲從,麻木不仁。
由于政府的不作為,導致市民們也逐漸成了打家劫舍的土匪,并且,在這個鎮上只有土匪才是正常人。
像迪馬和他父親這種不貪圖他人財產之人,反倒成了別人避之不及的大笨蛋愚夫。
誠如那棟樓上的人,他們一點也不關心樓會不會坍塌,更不會感謝馬迪,他們只抱怨為什么有人要將他們從溫暖的房間內趕出來。
迪馬用生命換來的營救,被當做惡作劇,反而成了危樓住戶群毆的對象。
讓人失望、憤怒、彷徨、深覺無藥可救。
作為一片灰白中唯一警醒的紅色,沒有在國家機構的碾壓中,卻死在在民眾的愚昧和麻木中。
這是一部俄羅斯的影片,但這種故事卻不僅僅會發生在俄羅斯,世界各地其實都有發生。
樓未塌,樓已塌。
在官場腐敗和社會冷漠的國家,我們應該慶幸有迪馬這樣的人存在。
他只是個普通的管道工,拿普通的工資住普通的房過普通的生活,唯一不普通的就是他的良知和正義。
全片最喜歡迪馬半夜去找鎮長的長鏡頭,是這個故事中唯一讓人感到溫暖的時刻。
街區后退,迪馬深夜步伐向前,內心堅定,推進流暢,一座腐敗、冷漠、充斥著竊賊和欺騙的黑暗城堡,只有主角一個人化身黎明的曙光。
那瞬間,季馬似乎有了伊阪幸太郎故事里主人公的光環,任性又義無反顧地和整個體制對抗。
愚夫亦可能是有擔當責任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