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成長,有三件事必須得做:
一、認識“我是誰”
二、完成“我和世界的關系”這個命題
三、回歸“真我”,于生活講和。
今天我想用這三件事聊Mayday,臺灣流行搖滾天團,五月天。
這是一個生于82-92年但凡聽過流行音樂就一定知曉的樂團。
曾經在KTV刷新無數最高紀錄的《戀愛ING》《你不是真正的快樂》《知足》《瘋狂世界》都出自這個樂團。
他們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1.自我解讀篇
2004年這首《憨人》這首是我接觸五月天的第一首作品。
部分歌詞:
我的心內感覺 ?人生的沉重 ?不敢來振動
我不是好子?嘛不是歹人我只是愛眠夢
我不愿隨浪隨風?飄浪西東 ?親像船無港
我不愿做人 ?奸巧鉆縫 ?甘愿來作憨人
我不是頭腦空空
我不是一只米蟲
人啊人 ?一世人
要安怎歡喜 ?過春夏秋冬
有次五月天主唱阿信回家參加親人的葬禮,媒體曝光他的家族黑道歷史。講真,剛剛知道這件事的時候,我周圍很多小伙伴更加迷戀這位顏值高、才情佳的主唱了,喜歡他們都變成一件可以拿來炫耀的事情,好像喜歡他們就像是跟他的生命背景有了什么交集,“家族黑道”這件事像是成了一道“榮光”。而喜歡自己偶像的這群少年們似乎也“披”上了這道榮光。
那時候我身邊還有一個同學小舟卻因為這件事“棄偶像而逃”。他說,原本他心里那個干干凈凈的阿信再也找不到了。為此,小舟還和班里所有五月天粉絲“分據兩地陣營”。一邊是五月天死忠,一邊是像小舟這樣的,對偶像容不下一絲雜念的純情少年。
現在想想,當年的少年真是可愛呢。
恐怕到現在,這些少年們都放下曾經的執念了吧。畢竟人家阿信家的事情是他自家的事情,和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喜歡他的音樂,聽歌就好了。
不過我們如果好好看看這些歌的創作,就不難發現阿信在追求音樂這條路上,給自己的定位和創作背景。
“我不是頭腦空空,我不是一只米蟲”,也許正是因為家族黑社會背景,他的歌詞里才會有這樣的表達。他在向世界發聲,我雖然有無法改變的家庭出生,但是我選擇做自己。
這也是搖滾精神的第一要義吧。
因為這個“雞湯爆棚”的理想信念,五月天才會有那么多死忠追隨者吧。
像這樣自我剖析的作品,還有同樣收錄在2004年《Enrich Your Life》這張EP的,《生命中有一種絕對》。
這首歌里,我聽到阿信在創作過程中,也一直在探索,在找尋最真實的自我,同樣也在期待“愛”,這份愛不一定是愛情,這份愛可能是他對音樂的這份執著,這份執著也就是“生命中的絕對”。
從阿信的詞曲創作中,很容易發現這個“少年哲學家”,用搖滾訴說自己的心事,向世界傳達他的人生觀。這么多年,阿信也已經從曾經的少年長成如今的“童顏不老”。不變的鬢角,不變的少年夢想,做“相信音樂”想要“征服”世界。
阿信早期作品里,我們看到熱血沸騰的少年,代表作《軋車》。唱瘋狂,唱年少不羈,唱的你我都在他的歌里。
(如果有興趣聽聽五月天早期作品的精選曲目,可以去蝦米網搜索我做的精選集,名字叫《讓我無法冷靜一直激昂的MayDay》在線聽,一次到位。沒有任何商業效應哈,單純聽歌。)
2.我眼里的這個世界篇
時隔四年,《后青春的詩》這張專輯出爐。
之前在當你撿起碎掉之后的心這篇中提到過,羅胖說成長的一個概念,就是那條理想遇到現實的“溝”,到底“淌”過去沒有。
五月天在這個過程里,把現實社會和內心世界的碰撞和沖擊,寫到歌里。
代表作:
2008年作品《生存以上 生活以下》
部分歌詞:
小時候 只要看天空 枕著白云 就覺得全世界都擁有
長大了 擁有的更多 為何感覺 到越來越匱乏越貧窮
那一年 只追逐自由 現在只能 追逐著漲不停的石油
是不是 地殼又震動 要從家里 震落才悔恨這樣生活
生活的 反面會是 死去還是 這般生存 不再有沖動
閉上眼 就能感覺 生命正在 一分一秒 飛奔遠離我
還不如一只昆蟲 至少能破繭展翅 飛向那被奪走的天空
一天一天 看日升日落 看月圓月缺 年復一年的經過
看誰把我變成現在的我
怕潮起潮落 怕患得患失 錯了又錯的疼痛
終于我的生命只剩生存 活著只會呼吸吃飯喝水的生活
值得提到的是,這首歌的作曲創作是五月天貝斯手瑪莎,他更為人知的一個身份是梁靜茹“前男友”。關于這件事情我沒有資格去討論真相,所以想八卦的吃瓜群眾們自己去網站搜啊,我們這篇只談音樂。
瑪莎的創作才華一點也不比阿信弱,這首作品中瑪莎的作曲風格流暢成熟,從鋪陳到結束似乎一氣呵成。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首作品中的層次,假如沒有阿信這些歌詞提煉這首歌的“高度”,這首曲子可能就不能叫那個哲學的名字了。
所以很多時候,阿信思想里的哲理,都是通過歌詞來表達,可能這么多年從偶像團體這個身份成長起來,能聚集這么多五月天的“死忠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歌詞歌曲的編排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我高中的時候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就是真正聽搖滾的人,不聽五月天。
那個時候,我身邊那群有點“裝B”的人常常掛嘴邊,說聽五月天幼稚。說五月天根本算不上搖滾。說五月天一輩子也就是“偶像天團”這個人設,不會有突破。
現在看來,這幫人的說法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華語樂壇這么些年,出了這么一個五月天,有這么多人喜歡,還不就是因為它“通俗易懂”,每首歌能激起少男少女的“共鳴”。他們創作的,就是流行。既然流行,就不可能有太高的“搖滾定位”。
不是每個青年,都聽的懂竇唯、鄭鈞這排搖滾哥們的。
五月天的搖滾,是“臺灣流行搖滾”。因為它作品中對于普通人能引發的共情思維所以迷倒眾生,能在每個城市開演唱會的時候“以萬為單位”圈粉無數。
而阿信個人的家庭背景,無形中給他的創作在娛樂圈里找到一個奇妙的定位:
“非主流”家庭關系讓他可以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社會,他能跳出某些身份,在音樂里表達真我。
3.生活態度篇
2012年謠傳世界末日,2011年五月天出版專輯《第二人生》
專輯文案編寫延續一貫的煽情”風格,巧妙結合“世界末日”這個主題,分成《末日般》和《明日版》再次帶著歌迷們在“亂世”里飛了一把。
如用名字把人生信條寫完的這首《有些事現在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其實資深歌迷應該聽的出來,阿信的聲音從最初的“倔強”已經變得有些溫柔了。
這時候,五月天的初期歌迷,也已經成年進社會一段時間了。
假如只有“哲思”,沒有“內容”,很多真正成長起來的歌迷就不會再在五月天的歌中找到共鳴。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直擁有青春,青春本來就是因為“懵懂”,而肆無忌憚什么都說,什么都做。
一旦人真的走向成熟,不會有“這件事”到底做不做的猶豫,不需要再在五月天的歌里去找“人生真相”,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種真相。
所以2012年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個人都沒有在聽五月天。
不是五月天不對,他們的音樂一直沒有變。
變的是我,我不再年輕。
有意思的是,2011年五月天在給《第二人生》這張專輯做宣傳的時候說,
“這是世界上最后一張五月天專輯,除非2012不是世界末日…”
后來細數2012年之后這么些年,五月天的新作品真的不多,我想是五月天作為“五迷”中的靈魂,同樣也感受到了歌迷們的成長,同樣懂得,再去解釋“青春”“人生”這樣的命題,已經不足以指引他們了。
這個階段之后,聽五月天的演唱會,已經不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追星”。
五月天的演唱會似乎變成一種概念,這個概念就是,
青春雖然逝去不能追,我們不能否定它的珍貴。我們還是一樣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那個“自我”快要被丟掉的時候,在五月天的演唱會上“夢一次”曾經最愛的那個人,那首歌,那些往事。
代表作: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部分歌詞:
歌手追逐銷售量 ?記者追逐點擊量 ?沒有誰比誰更善良
無論天后或天王 無論小兵或老將
曲終人散都要蒼涼
期待著彩虹 所以開了窗 ?窗外只有灼熱閃光
所謂的彩虹 不過就是光?只要心還透明 就能折射希望
每個孤單天亮 我都一個人唱 ?默默的讓這旋律 和我心交響
就算會有一天 沒人與我合唱 ? ?至少在我的心中 還有個尚未崩壞的地方
其實我們都一模一樣 無名卻充滿了莫名渴望
一生等一次 發光?寧愿重傷也不愿悲傷 讓傷痕變成了我的徽章 ?刺在我心臟 永遠不忘
這首歌的副歌高潮,我直到現在聽,依然每次都會熱淚盈眶。
2016年,《自傳》這張專輯,我在久違的阿信的聲音里,聽到了溫暖。
只有人生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名人才會寫《自傳》這種主題。
整張專輯基調開始回憶,回憶人生最初的可能,回憶過往種種風光和榮耀。
我在阿信的聲音里似乎聽到了他和這個世界的和解,聽到了他和“青春逝去”的和解。一個已經站在高處的樂團,想要跳出曾經的榮耀,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首先他不能膨脹,還不能局限,需要找到突破。
我在作品《成名在望》里,聽到更加豐富的層次,和五月天音樂里新的高度。
我在《后來的我們》、《好好》里,看見一個從來不曾這么溫柔的阿信。
多年前,我們哪里知道,曾經多么放蕩不羈的少年,也會長成溫柔的模樣,也會有像“父愛”般的慈愛。是生活教會我們的,這結局不丟人,我們只是長大了。
每個詩人是有情懷的。
五月天把這份情懷獻給了音樂。
在看朋友圈的你們呢,有沒有找到生命里“尚未崩壞的地方”?
(原創不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