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立春》已兩月有余,心中始終不能忘懷。
乍一看這仿佛是個歌頌夢想的故事,或者是描述一個追夢女青年求而不得的故事。很多人紛紛說“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一個卑微的人卻擁有最偉大的夢想”。然而實際上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非關美麗的圣潔的人人敬仰的夢想,只是丑陋的平庸的人性的不甘心而已。
小鎮女教師王彩玲有一副驚為天人的好嗓子,聞者駐足聽者嘆息,實力完全夠得上中央歌劇院。但是因為她窮,因為她丑,因為她沒有北京戶口,因為她沒有關系,所以就一直只能在一個小鄉村里做一個音樂教師。但是她一次又一次的不甘心。她覺得可惜,覺得浪費才華,覺得自己是不該在一個小鎮里的。就像后來那個芭蕾舞老師感傷地說“在這個地方,藝術特長,就像是六指一樣,它多余,它沒用,還讓你成為一個怪物”。王彩玲必然也是這么想的吧,傷感著自己的遭遇。
其實何必呢。有才華就一定要把才華用盡不可么。文字驚為天人就一定要成為作家么,不然就整天郁結于心感嘆自己空有滿腹華章么?音樂天賦猶如當代莫扎特就一定要憑音樂成名么,如果淪落到街頭買菜就要怨天怨地怨命運?癡迷繪畫就一定要追求一作千金?這種嘴臉真的很難看。
為什么當你是個一無所長的普通人的時候不怎么痛苦,一旦成了一個有著特殊天分的普通人的時候你就變得痛苦了呢。才華是用來享受的。一個農民工擁有一副好嗓子,雖然不能成為明星但可以享受這副好嗓子帶來的樂趣;一個超市收銀員有絕妙的文筆自己下班寫兩筆,在論壇網站上貼文怡然自得,有什么不好。有一點天分就迫不及待地希望這點天分能拯救自己糟糕的生活,能給自己帶來金錢地位和榮譽,姿態狼狽,有失從容。自己把自己折騰的很慘。
夢想和不甘心有著微妙的區別。夢想只是一種只管往前走的追求,而不甘心是一種死死抓住不放的追求,近似耍賴,不行也得行。電影里的王彩玲真的是因為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水平么?不是的。她想要的只是北京人的身份,中央歌劇院的舞臺,受人尊敬的身份,周圍人的肯定。這一切本來無可厚非,但若用夢想來概括這件事情,無異于一個侮辱。
如果想要幸福,應該是自己擺一個小攤或者安安分分做一個老師,然后安靜地學習就可以了。空谷幽蘭當然很好,但如身為空谷里的幽蘭,不懂得孤芳自賞偏要拉著路人來嗅她的芬芳就真的很不幸。
才華不會帶來不幸,心態才會。如果有錢,就大膽的揮霍,如果有才,就好好享受。讓這些東西困住自己多傻。
說到這里又想到王彩玲和黃四寶之間的感情糾紛。人吶,莫要太執迷了。
《立春》這部電影是很好的。值得挖掘的地方很多。不過沒有爭議的地方也就不提了。《孔雀》和《立春》都給人一種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對《最愛》沒有多少愛。期待顧長衛哪天再有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