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寫作動機的由來
今天在群里討論邏輯推演的重要性。不過有些人給我的感覺顯得有那么一點自以為是。
我對這種感覺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曾經就是這樣的。總覺得自己貌似好厲害的樣子,別人都不如自己,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確的,你們不聽我的肯定會吃虧的,巴拉巴拉等等。
不過我有一點不同的是,我敢于面對并不完美的自己,并且嘗試接受,最后勇于做出改變。
2.自以為是的一些表現
于是今天的談話過程中,我很清楚的感知到這種情緒的存在。
那種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崇拜,甚至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反駁而反駁,從而陷入一種虛無和詭辯的境地。
用一些貌似很高深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突出自己學識淵博,認為別人不過是螻蟻而已,自己卻是厲害的神。
那種自認為手上握有全宇宙的絕對真理,從而對別人的觀點采取居高臨下的評判,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和嘗試。卻讓與之討論的人,不能參透其討論的要義,不過是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罷了,對于別人并沒太多知識或者生活上的便益。
剛說不妄圖曲解作者的原義,而后討論卻只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去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判,做不到兼容并包,缺乏對別人觀點的包容之心,不能很好的取長補短,而是只拿著對自己有利或者自己精通的地方去討論。而看不到別人觀點里的價值和閃光點,遑論去學習和精進,并將其中的價值和閃光點加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為己所用了。好像一葉障目,自我蒙蔽了通往更高層次的可能性。
所有的邏輯框架或者思考的出發點都在自己身上,無法兼容與之相反的觀點,更不要說從一些相反的觀點中獲得何種的益處了。只能把跟自己邏輯不符的觀點通通忽視,努力做到視而不見,從而內心深處就對此進行逃避。掩耳盜鈴般的做法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呢?
私以為,這樣做的人,自我的邏輯體系建立的還不是很完善,還有很多地方存在邏輯漏洞,還有很多重要的框架沒完全搭建起來。而自我的存在感或者自尊心太強,不希望別人知道。
因為自我的邏輯體系不是很牢固,那么就特別害怕別人說的一些話,讓其本就不牢固的邏輯體系瞬間崩塌。而這種后果是目前的他無法面對和解決的,畢竟不是很多人可以直面這么真實的自己。
或者是目前的認知還體會不到別人所表達的精要所在,但是又為了突出自己學識淵博,用些貌似高深的詞語來表達本就有些混亂的想法,從而到達一種效果,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表達而表達。
而不去追究討論這件事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給人感覺好像很厲害一般,但其實在經歷過這個階段的人看來,覺得大可不必。
真實的你是怎樣就怎樣,又何必去偽裝出一個原本沒那么好的自己呢?又何必在跟別人討論某個話題的時候,就把這種情緒那么明顯的帶進去呢?
4.討論話題需要界定清楚范圍和定義
再說討論任何話題都有其一定的范圍和定義,脫離這個界定,任何討論都將毫無意義。因為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受制于這樣或者那樣的條件制約,為了更真實的接近現實,我們有必要限定討論的范圍,否則討論的結果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滿足了我們那時的傾訴欲而已,除此之外,并無其他。
我們討論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討論而討論,把這個作為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消磨時間有很多種方式,但在跟別人討論時大可不必這樣,因為別人的時間也很寶貴。
5.討論某個話題的意義
我們針對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很可能是為了了解這個話題本身更深層次的一些含義和道理,然后通過討論過程中的思維碰撞,補充自己之前沒有想清楚或者想明白的地方。從而對這個問題獲得更為清晰全面的認識。
再運用一些邏輯學方面的知識,把這個話題本身所蘊含的底層規律和邏輯思考清楚,之后融會貫通,把這個道理運用到實踐中,改善我們的思維方式,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使之變得更為舒適。
6.追求縹緲的自我滿足感并無意義
光是追求一些哲學上縹緲的自我滿足感,對別人也好,對自我也好,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你我畢竟都是凡人,都有其煩惱,能把這些煩惱降低,并且真正全然的投入到生活才更為實際。
7.討論某個話題我們所面臨的境況
談論一個話題,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邏輯都不同,是不大可能針對同一個問題有相同的結論的,只是求同存異罷了。
別人提出某個觀點,自有其論據進行論述。我們可以去追溯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原本的想法,但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在其原有提出者提出的話題上繼續討論。如果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個世界將會是多么的蒼白無力,了無生趣。幸好世界不是這樣的。
8.話題跑偏?怎么辦?
至于一個話題跑不跑偏,每個人對此的定義都不盡相同。退一萬步說,即使站在你的角度,別人討論的話題早就跑偏了,試問又如何呢?難道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線發展,不能自由發揮,順著思維漸漸體會到更深沉的精妙之處嗎?只要參與討論的人不覺得跑偏就好了,只要在討論中有新的增益就好了,誰規定必須千篇一律呢?那樣不會太無趣嗎?
至于談論一個話題前,大家是否都很清楚明白的了解到談論的前提,或者是否能讓前提保持一致,這個本來就很難做到。
大家都是對自己的邏輯體系了解的更清楚,對別人的只能做到近似理解。至于妄圖理解別人的想法,我的個人觀點,我們只能做到從自己的邏輯體系出發,慢慢的通過邏輯演繹盡量的去理解,最后再經由自己的價值觀等判斷是否應該接受或者拒絕。
目的在于有所增益,如果談論過程中只關注自己的邏輯體系,而不顧他人表達之要義,那么談論就沒太大價值了。
9.承認自我的渺小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處在“不知道”的狀態,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而已。并且不假思索甚至有些狂妄地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宇宙的真理,而對自認為熟知的一切視而不見,理所當然的認為不需要證明。
世界的固有存在范圍很大,即使以我們目前所了解到的,自認為很科學的理論去闡述,也不過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去發掘。我們應該對陌生的事物抱有足夠的尊重和敬畏。
我們只是把自己的主觀感受附著在客觀事物上,但我們并不能保證我們的主觀感受有多么近似接近客觀現實。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非常粗陋的接受外在的一切而已,即使我們自認為已經窮盡了所有,也不過是我們以為的而已。而客觀世界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能感知而已,即使這感知還不一定有多么精確。承認自己的渺小也沒什么不好。心態謙卑,低下頭,從別人或者更廣袤無垠的宇宙吸取更多有用的裨益,或者更為重要。
10.學會包容
不管對自己也好,對別人也好,甚至對這個世界也好,其實可以抱有更多的包容之心,看待其中相同或者不同的部分,兼蓄并收。不苛求,改變能改變的,接受能接受的就好,至于實在無法改變或者接受不了的,那就暫時放過自己,對自己多點耐心。或許會發現這個世界多彩的一面。Good? luck? to? you!
是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