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這是小學課文里的魯訊先生《在仙臺》一文的片段,可也正是通過這段話,讓我知道了有種非常名貴的植物叫“蘆薈”。
如今的蘆薈大概也沒有那時的稀與貴了,可是她的“萬應良藥”的美譽卻掀起了一種“蘆薈熱”,盛贊她是美容的佳品、保健的補品、治病的良藥,也有更多的人開始在家里養(yǎng)起蘆薈來了。
真正認識蘆薈,還得從那年九月說起。我從一家網站購得一個精美的陶瓶,送貨的小姑娘竟然捎給我兩株小蘆薈。她說她就叫蘆薈,希望記住她,也記住她們的網站。
可是我如何養(yǎng)呢?沒有花盆,也沒有養(yǎng)花的經驗。我把兩個礦泉水的瓶子中間剪斷,然后裝上水,暫時先這樣養(yǎng)著吧,至少不能讓她們缺水而枯萎吧。就這樣,我開始了水養(yǎng)蘆薈。
也許蘆薈生性就是來自南方的水鄉(xiāng),只要有水就能成活。看到沒有花盆,沒有肥土,她們依然活的好好的,我也懶得再去費事弄什么花盆了。只是過幾天給她們換換水,沒有想到竟然長出了新的葉片,慢慢地、慢慢地長大了。于是我的房間就多了一絲綠意,憑添了幾份生機。
出差,或者放長假,我生怕多天看不到她們,她們會枯黃或者死去。離開的時候總是仔細檢查根部,并多多地盛些水,當然回來的第一件事也是看他們是否還活著,有時竟然成了生命中的一種牽掛了。
有的時候忙了,累了,好多天竟然沒有想到她們。她們就在窗臺上靜靜地活著,沒有撲鼻的香氣,沒有嬌艷的顏色,她們大概只是兩片綠色,無意擾亂我的思緒吧。
春去秋來,轉眼又到九月了。屈指算來,這兩株蘆薈已經陪我一個年頭了。如今的她們,一大一小,一高一矮,高的可能快有一尺了吧,雖然說和人家養(yǎng)的蘆薈自然是沒有辦法相比,但她們真真已經成為我的一對好朋友,以后不論走到哪,我都想帶著她們。因為聽說蘆薈還會開花,也許她的花比我的那盆“打不死花”更難看到,但并不會讓我喪失信心。生命中不去特意期待什么,不去刻意追尋什么,只想讓一切隨緣而來,隨緣而安。
是為水養(yǎng)蘆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