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xué)家William F. May曾言,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兩面——接受的愛和轉(zhuǎn)化的愛,接受的愛是肯定孩子的本質(zhì),轉(zhuǎn)化的愛則是追求孩子的福利。
也就是說,放手和陪伴,都是缺一不可的,放手不代表完全置之不理,陪伴不代表事事包辦,父母要保持其中的平衡。
而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在看完強調(diào)某一方面的文章后,不成體系的教育理念,使行為與理論的原意有所偏差。
比如,我曾經(jīng)給孩子奶奶看過要全面接納孩子的推文,有段時間孩子愛動手打人,有次她打奶奶,我嚴(yán)肅告訴她不可以打奶奶,她當(dāng)著奶奶哭,奶奶抱著她跟我說:你們不是說要接納孩子嗎?就應(yīng)當(dāng)接納她現(xiàn)在愛打人呀,是正常的。
我頓時汗顏。
而我也終于明白,碎片信息如何給人們帶來的誤解,如果不將更多的碎片信息做出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父母將會在孩子的教育上顯得多么搖擺不定呀。保持平衡不容易,就照顧孩子該放手和陪伴上的平衡,有一個檢驗自己的辦法,就是自己有沒有對孩子偷懶,這種偷懶,不是體力上的,而是對思維和體力的全方面衡量。所以,父母所謂的放手,也可以用是否是在偷懶來審視自己。
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回家,那么在這之前要為孩子做各種準(zhǔn)備,要提醒他各種可能的危險,做一做安全演練,還要適時壓住自己心中的恐懼,給孩子勇氣,并且以真正有利于孩子的福利為目標(biāo)。
沒有做過家庭安全培訓(xùn)就放手,造成的慘痛教訓(xùn)比比皆是,這樣的放手起因便是懶惰。
而抱著她走,似乎在保護她,但卻是為了省去其它麻煩。孩子失去了很多探索機會,這是一種偷懶的陪伴。
而讓老師們舒心的也有兩種家長:
一種是拿著自己的書慢慢看,在孩子彈完后,還非常認(rèn)真的說,媽媽剛才聽著你的琴聲看書看得真舒服。
還有一種,是自己跟著學(xué),孩子彈琴,她看樂譜,手也跟著在動,老師講解時,她很認(rèn)真的記錄,但是過程中絕不打擾孩子和老師,仿佛是在為她自己而學(xué)。
放手不是純粹的放任無為,無條件接納孩子不代表不需要指引孩子的發(fā)展,陪伴也不是僅僅指在一起就好。
在對孩子做出行為時,一定是:愛是自律的,非愛是懶惰的。
轉(zhuǎn)自兒童心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