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正在讀的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中的第七章 真正的解決方案 7.c 成功的核心素質--耐心。
作者談到所謂的堅持不懈的本質是時間的投入。因為人們在做一件事,為了成功堅持不懈的時候,最終會發現大多的努力其實不過是簡單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復。畢淑敏在她的小說《女心理師》里說:“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簡單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復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樣重要。
所謂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時間投入到簡單、枯燥但是最終會意義非凡的重復當中去。
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幾率就有多高。反過來,沒有耐心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不僅現實中如此,連故事中都是如此。仔細注意以下就會發現,所有驚心動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滿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愛德蒙?鄧蒂斯,《肖恩克的救贖》中的銀行家安迪,《越獄》中的邁克爾?斯科菲爾德……這不是編故事的人胡說八道,而是,只有這樣才最真實。
仔細觀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負面的品質都是缺乏耐心的體現,或者說是缺乏耐心的結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幾乎是所有人的本能,“速成” 是幾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去展望未來。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時間精力去認真地調查研究。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為缺乏耐心而拒絕觀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見與偏見,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認真分辨每個個體的特征而寧愿用粗暴簡單的分類方法替代思考。
作者個人真正清醒地體會到耐心的好處,是做老師這個行當兩年之后。由于課堂上常常幾百人,學生的年齡層次跨越太大--十六歲的、二十六歲的,一直到三十六歲的,并且知識背景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作者在臺上說出來的每句話都可能被理解為許多個版本。
講的課多了,就經常會有一些學生在課間或者課后來電郵與作者討論一些作者在課堂上提到的話題。偶爾,作者發現自己的一些話被理解到格外扭曲的地步。這樣的時候,沒有經驗的作者往往火冒三丈,暗恨并且暗罵那些人實在是“智力低下”。少數的時候,遇到曲解作者的學生一些糾纏,甚至需要克制才可以不發火,但估計表情早就扭曲了。有次,在網上看到某個blogger簽名是這么寫的:“我按我的想法寫,你用你的智力讀,千萬別認為我有誤導你的興趣。非要認為自己被誤導了的智力半殘者,對不住您了。”覺得太有道理了,覺得作者自己沒機會與那些曲解作者的人這樣說,實在是太可惜了。
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時間。突然有一天作者驚醒了,發現自己原本的態度和想法是不對的。就算是作者的某些話被曲解了,并且確實是那些少數學生自己的問題,那也不意味著說,作者不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提前想辦法避免那些話再次出現如此被曲解的情況。作者只要多一點點的耐心就好--分析一下他們為什么會那么想,而后做出相應的修正和補充就好。有時候多一點點的耐心并不意味著要多花費太多的時間,甚至可能是舉手之勞而已。
于是,作者的想法改變了作者的態度。每當作者的話被曲解的時候,作者就嘗試著把自己的不耐煩先放到一邊--沒過多久,就開始沒有任何不耐煩的感覺了--然后冷靜想想。想法改變了態度,而態度反過來會改變看法。耐心一點一點地投入,最終的結果是,作者發現過去是自己太過膚淺,太過粗暴。作者發現過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過去想得那樣完整全面,那作者就去補充;過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過去認為得那樣邏輯清晰,那作者就去修正。再次體會到,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作者多對學生一點耐心,最終竟然是自己獲得的更多。
兩年前,作者讀到一本書,《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書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20。在這本討論“口碑--病毒性傳播”的書里,Malcolm提到兩位人脈超常強健的人物。
第一位是來自達拉斯的叫Roger Horchow的成功商人。他像別人收集郵票一樣搜集朋友。他記得六十年前與自己玩的小朋友;記得他的好朋友小時候的住址;記得他大學時的女朋友在三年級時留學海外期間迷戀的男人的名字……在Horchow的電腦里,有一個名冊,里面有1600個人名、地址,以及相應的備忘,備忘里寫著第一次遇到這個人時的詳細情況。“如果我在跟你聊天的時候,偶爾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結婚紀念日,那么我就會把日期記到這個小本子里。而后在那個日子,你就會收到我的禮物。”
另外一位是叫Lois Weisberg的女人。Lois的驚人之處在于她覺得每個人都很有趣。Lois的朋友談起Lois的時候說,“Lois天天說的話都是這樣的:‘噢,你知道嗎?我剛剛遇到一個特棒的人!你甚至會愛上他!’”Lois的另外一個朋友說,“Lois總是能在你身上看到連你自己都沒有看到的東西。”Lois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離奇的本性,可以使她與她遇到的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
記下所有見過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更需要耐心。最近讀得另外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21,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謂的真愛,就是耐心,而所謂的耐心,本質就是時間的投入。無論是誰都起碼應該對自己更耐心一點。任何與我們共享了某段時間的人,不論我們喜歡也好討厭也罷,都已經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對他們還是多點耐心罷。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因為時間這位朋友的存在,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剔除,對它們也還是多點耐心罷。
耐心究竟從何而來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來自于了解。有個馬拉松運動員,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軍),似乎能夠告訴我們答案。他在自傳中如此說道: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作者在寫作課上,反復強調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其實也是這個意思。耐心不是憑空來的,是需要了解支撐的。但是這里已經出現了一個死循環: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沒有耐心的人是沒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終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耐心。
作者接下來講述了關于耐心的另外一個故事。
早年美國有專家做了這么一個實驗,把一些只有四歲的孩子各自單獨留在屋子里面并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大人要離開十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如果他不把那塊棉花糖吃掉,等大人回來的時候將給他另一塊棉花糖。而對于一個只有四歲的孩子來講,把他關在一間什么也沒有的屋子里,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那塊棉花糖上了,十五分鐘的時間是那么漫長,那塊棉花糖的引誘是如此的大。研究發現,可以忍著不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長大以后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成功的人士;而急著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長大以后大都平平無奇。
這個故事的關鍵并不在于最后有多少孩子最終長成成功人士,關鍵在于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每個人的耐心程度竟然就已經大不相同了。也許耐心是天生的 --盡管作者并不相信。更可能的解釋是,每個人天生的耐心程度大致相同,只不過,來自于周遭環境以及身邊成年人的行為模式等等的因素短短四年的影響,已經使孩子們的耐心程度千差萬別。如果說,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那么,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就有了明顯的不同。
作者說自己就不是個天生耐心很好的人。但,多多少少,在一些方面顯得比周圍的人有更多的耐心,也因此收益頗多。仔細回想,這跟作者很小的時候學彈吉他有相當大的關系—作者感謝父親在作者11歲的生日那天送作者一把木吉他。盡管最終彈得也不是很好,但是,那樣的練琴經歷告訴作者,哪怕為了彈會彈好一個小節,都可能要練上幾十遍,再加上后來的自我欣賞幾百遍才行。多多少少,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作者做事的時候不怕重復。如果說,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 98%重復作為“水”,才可以成為一杯清香的咖啡。
我的感想:我從來沒想到過成功的核心素質是-耐心,我還以為是天賦呢。不過讀完了作者的文章,才意識到原來耐心還這么重要。“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 98%重復作為“水”,才可以成為一杯清香的咖啡。”這句話值得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