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準備開始跟著Scalers的讀書群閱讀《戰爭論》這本書。這本書寫于兩百年前,作者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人性會濃縮于戰爭中,商業也是戰爭的一種。隨手翻了幾頁書,發現書中許多話都值得細細品味,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時不時拿出來讀一讀的書。今天讀完了《戰爭論》的序,先來聊聊我的體會。
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
關鍵詞:政治,延續
這句話直接揭示了戰爭的本質——政治。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作者還提到,一共有兩種不同的戰爭:“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戰爭,和僅僅以占領帝國邊境的一些戰爭”。如果考慮商業的戰爭,那么這里的戰爭所指的是存量市場的戰爭,在現有市場容量下消滅對方,或者搶占市場份額。我們暫時不考慮增量的市場,即整體市場容量是在增加的。增量市場遲早會陷入飽和狀態,即變為存量市場,所以我們研究存量市場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行動中人們將永遠依靠判斷,而且單靠判斷也就足夠了。
關鍵詞:行動,判斷
這句話看似有些廢話,即行動是源于判斷。那判斷是源于什么呢?作者在序里提到,“是源于對其中的各種問題有清楚的觀念,即了解其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這里面又有幾個關鍵詞:各種問題,即指的是你的知識;清楚的觀念,即指的是你的認知。認知能幫你更好地梳理你所掌握的知識,所以當知識學習到一定程度后,提高認知能夠幫助你更快速的成長。我理解的認知,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是你對自身的認知,即你是誰,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第二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即你覺得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又是什么樣的。
大部分的討論只是一些沒有根據的爭執。
關鍵詞:根據
這句話我看到的關鍵詞是:根據。作者提到這句話的背景是,“如果不是親自行動,而是在討論中說服別人,那就必須有明確的觀念并指出事物的內在聯系?!睘槭裁窗堰@這句話拿出來,是因為最近我發現,在許多的情況下,大家討論問題都缺乏根據,即“事物內在的聯系”,而這內在的聯系,往往體現在一個方面——數據。在很多時候,沒有數據,就沒有討論的基礎。
此外,作者還羅列了戰爭的一些基本原則:
防御帶有消極性目的,但卻是強有力的作戰形式。進攻帶有積極目的,但確實比較弱的作戰形式。 以退為進,防御是“強有力”的,而進攻是“弱”的。戰爭的“強”與“弱”在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如何讓自己更強,讓對手更弱,顯而易見。
進攻力量在前進過程中將逐漸消弱。 戰線的長度決定了你力量遞減的速度,不要將戰線拉的過長。
大的勝利同時決定著小的勝利,因此戰略的效果可以歸結到某些重心上。 戰略的重要性,分清楚主次。
勝利不僅是占領地區,而且也指破壞軍隊的物質力量和今生力量,后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會戰勝利后的追擊中才能實現。 到底什么是勝利?在戰爭中,看不見的地方也存在著勝利。
經過戰斗取得的勝利的效果總是最大的,因此從一個戰線和方向突然轉移到另一個展現和方向,只能看做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 轉型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所以需要謹慎。
佯動是比真正的進攻較弱的一種兵力運用,因此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采用。 盡量不要玩虛的,除非特殊情況。
只有在具有全面優勢或者在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比敵人占優勢時,才能考慮迂回和占領側面陣地。 要直擊要害,除非已經占盡優勢。
克勞塞維茨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這本書的確稱得上是經典。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本書研讀一番,以后每天都會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