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 ?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十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 ? 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從講政治的高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不斷建立完善相關政策制度體系,逐漸形成“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大環保”工作格局,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認真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清單,推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不斷增強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本領。這一系列重要舉措,有力提升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統籌推進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大力實施防護林和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礦山生態修復、“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一批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面積持續增加,土地荒漠化趨勢得到有效扭轉。這一系列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有力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為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 ?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構建起科學嚴密、系統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通過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制定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保障生態安全的法律,修改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法律,立改并舉,著力解決過去一段時間在一些地方存在的違法成本過低、處罰力度不足問題,統籌解決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存在的各類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覆蓋各重點區域、各種類資源、各環境要素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畫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里的答卷。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攜手同行、不懈奮斗,定能匯聚起磅礴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繪出美麗中國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