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時候,就聽ABC(American Born Chineses) 的老板講Costco(中文好市多,以下都稱Costco)是他的最愛。來加拿大生活5年,在Costco購物5年,我們家的會員卡也從Gold Star 升級到 Executive Card(類似從金卡升級到白金卡,會員費高了一倍)。
雖然會員費去年漲到了120刀(Executive card), 但因為家里添了人口,在Costco的購物金額持續上升。好在它家Executive Card有2%的返點,所以一年下來,只要你年消費超過6000(120/2%=6000),返點已經超過會員費。
下面就說說這家我每周必逛的店,我愛它什么,它為什么如此成功,以及它的中國戰略。
1,我愛Costco的5個理由
1) 寬敞明亮,適合室內窘迫癥人群。它家的店,本身也是倉庫,天花板非常高,除了貨架,中間沒有什么立柱,雖然沒有什么奢華的裝飾,但很舒服。
2) 品類精簡,適合選擇困難癥人群。
品類的精簡的意思不僅僅是品類少,而是品類少但覆蓋面廣。
想要挑挑不同牌子的保鮮袋?不好意思,它家只有1個牌子,大中小號三種產品。
它家的品類管理是一絕,同一功能的產品種類非常少,平均一家店只有3700個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小存貨單位,可以理解為商品的種類,包括顏色,款式等,不同的顏色也是不同的SKU),但你卻幾乎可以買到任何你需要的東西,從牛奶雞蛋可樂,到藥品眼鏡尿不濕,甚至還有加油站和旅游服務。
我每周購物一次,基本可以滿足所有日常生活的需要。
3) 質優價美
它家的口號是:以最低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商品,這個口號并不新鮮,但它家是少數真正做到的商家之一。尤其是自有品牌Kirkland,基本上是優質低價的保證。它家出過太多的爆款產品,什么藍莓干啊,三文魚油啊等等,非常受到國內吃貨的追捧。
看它家年報,可以看到平均毛利大概是11%,14%是條紅線,超過14%要經過CEO審批。會員費基本上和利潤相當,也就是說,商品的凈利率基本是零,靠會員費賺錢。加上很棒的買手,你就理解了為什么人家能做到質優價美。
4) 各種試吃,適合講究養生的偽吃貨。
它家搞的天天跟過美食節一樣,各種試吃,從面包蛋糕,到奶酪火腿,各種產品,而且大份。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甜甜圈(Donut),戴著廚師白帽的老奶奶站在操作臺前,把一個甜甜圈切成大概6小份,在微波爐里加熱到剛剛好,外酥里嫩,糯軟香甜。雖然是糖和卡路里都極高的食品,平時吃會有強烈罪惡感,但每次到Costco我都忍不住去排很久的試吃隊伍…因為真的很好吃。
另外還有據說30年價格不變的純牛肉熱狗腸,1.5加幣一只,帶無限續杯可樂。還有據說20年價格不變的烤雞,現在還是7.99加幣一大只...你吃過了就知道有多好,反正我全家都喜歡,比國內的老字號燒雞好吃..好吧我不饞你了。
5)特別省心的退貨機制。
這個放在最后,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無理由退換貨,是幾乎北美所有商家的標配,但Costco的退貨體驗更進一步。
原則上,你可以無限期退換除電子產品以外的任何商品。并且因為是會員制,所有消費在會員卡上都有記錄,所以退換貨不用拿發票。我還聽說有人拿著半盒吃剩的草莓去退貨的,電子產品也支持90天退換貨(比如蘋果的產品,在它官方的店的也只是14天)。
說了這么多好的地方,其實這家店也鬼的很。和一般的超市不同,它家所有的通道都沒有貨物品類的標牌,到一家新店還得挨個找...不過這是故意為之的設計,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能多逛逛。
賣的東西太大包,也有吃不了壞掉的情況。我老公一沖動買回的一大包健怡可樂(Diet Coke),喝了幾瓶,剩下的就全都過期了...這樣算起來,可能也沒便宜太多。
就算這樣,我們家還是是Costco的死忠粉,我老公更是徹底被Costco洗腦了,他是連衣服鞋子也都在那里搞定,雖然其實容易撞衫啊。
根據以上幾點,你可以想象一下在Costco的購物體驗。更重要的是,不光購物體驗,它家的賺錢能力也非常贊。
2016年的年報顯示,Costco2016財年凈銷售額達到1160億美元,相比2015年增加了2%(同店銷售額的增長 same store sales,在排除油價影響之后,增幅為4%),會員數增加7%, 北美地區的會員續費率達到90%。
在2017年,它還打算繼續擴張,在全球新開31家店,其中一家店在臺灣。
光看數字,你可能沒概念,阿里巴巴的2016年銷售額是157億美元,Costco是他的7倍還多。
2%的銷售額增長比例,似乎不大,但這個體量的店,北美的市場又接近飽和,一點點的增長都非常不容易。
而同時期的,他的競爭對手沃爾瑪,2016年關了近300家店,銷售額下降了0.7%。
2,Costco為什么這么成功?
有關Costco的成功秘訣,我也總結了5點。
1)相當高的客戶忠誠度。
從以上的我愛Costco的5個原因,你不難理解它家為什么有這么高的忠誠度。他們北美地區的會員續費率達到90%,世界其他地區也達到了85%。這省了多少吸納新客戶的成本啊,實在甩出國內靠買流量買來一大堆垃圾客戶的商家幾條街。
2)對于供應商的強大議價能力。總出貨量那么大,品類又那么少,這就帶來了驚人的議價能力。這種大金主,絕大多數供應商都不敢得罪,價格最優不說,付款帳期也都很長。
3)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個不多解釋。
4) 相對低的人力成本。
說人力成本低,是相對的。因為他們家的人工,看單位時間其實很貴。前臺的收銀員在加拿大有18刀每小時,這個收入已經可以過比較體面的生活了。相比之下,其他超市的收銀基本上只有最低工資11刀。
知道了這個以后,我就理解了為什么Costco的收銀臺總是一片歡聲笑語,而有些華人超市的收銀員總是一副你欠了他錢一樣的高深莫測的表情。高工資帶來了比同行業低的員工流失率,這也省了不少培訓成本。
但看人力成本占銷售額的比重,其實并不大。他們家都是大包裝,這也是故意為之的設計。品類簡單,大包裝,都會降低貨品擺放的人工成本。同時消費者購物頻率也會低(這跟大多數商家想要的提高購買頻率,背道而馳),而這也會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5) 快速的存貨周轉率。這一點還是說人家的爆款產品多,賣的快。每次進貨,很快賣光,現金馬上進來,但對供應商付款帳期估計能達到90天。
3,成功在中國是否可以復制?
Costco已經于2014年在天貓開店,去年在武漢又有了一個經銷商佳士得(Just Store)。
這些店都還是屬于外貿的性質,據說從臺灣或是美國總部發貨,商品種類很有限,價格也比北美高不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Costco。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還沒有它家的實體店,根據2016年的財報,2017年也沒有在大陸建店的打算。
有人說因為它因為政治不正確,無法在大陸開店,我覺得是想多了。對于商家來說,賺錢最重要,怎么可能放棄中國大陸這么大的市場?
有人說中國人口密度大,普遍沒有車子大房子大冰箱,購物也更頻繁,所以這種倉庫式的購物超市沒市場。但看看日本,韓國,臺灣的店都紅紅火火,這些地方的大都市,人口密度也不小。
對照上面一節講的Costco成功的5大秘訣,在中國大陸困難最大的,是控制供應鏈,因為現在的市場環境,信任機制還有待完善。
不過,不管是天貓京東,還是佳市得,這種授權經銷商的模式,不用建店,不用管物流倉儲,就是賣貨,成本更低,風險更小,倒也省心。雖然價格稍高,但看起來銷量也不錯。佳市得據說又計劃建立1000家店,賣Costco產品。
中國,印度這樣人口大國,有著龐大的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日用品消費的潛力巨大。海外市場一旦全面打開,潛力巨大。我非常看好Costco這種經營模式,不認為車子房子冰箱在中國是什么障礙,也希望國內的消費者能早日嘗到好吃不貴的熱狗腸和烤雞:)
我是Echo,生活在北美5年。我正在計劃寫一些北美生活見聞。如果你想聽,請告訴我。點贊,關注,贊賞隨意:)
本文是第2篇,第1篇請見:被騙和成為騙子就在一線之間|兩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