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閨蜜跟我抱怨和老公頻繁吵架,表達對生活現狀極度不滿的種種,我嗔怪她,你們當初可是能一直滔滔不絕到凌晨的!
她解釋說,那是沒結婚前,現在一切都變了味??!
多少人結婚時不是說好了,要穩穩地幸福下去?怎么走著走著就不對味了呢?婚姻,難道真的是一把剪刀,咔嚓一聲,與過去的美好一刀兩斷?
01.結婚,是利益換算還是愛的信仰?
前段時間,各大城市相親角成了火爆的話題新聞。學歷、戶口、房子、車子、年薪等綜合條件像商品一般擺在那里,等待最佳買主。雖然赤裸了些,可是對那些為兒女婚事操心的老人們來說,這個法子高效實用,單刀直入。
可問題是,婚姻,真的僅僅是硬件方面勢均力敵,“感覺還可以”后速配領證就萬事大吉了?
婚姻是理性的利益換算,還是愛的宗教信仰?很多時候是個單選題。
小A是個自由職業者,家庭情況不錯,老公做生意的,雖然日進斗金,但常年出差外地。小A說,他在外面具體做什么,有沒有女人,我一無所知,他每個月都給我上萬的零花錢,我能任性購物消費、出國旅游,日子過得很自我。
若是緊盯著經濟利益,也許她不會煩惱,但是如果錢和人她都要,那么現實情況就不盡人意了。那么問題來了,你和一個不在乎的人結婚,是不是也會在某些空虛寂寞的時刻,羨慕別人相濡以沫的真心?
張愛玲的《連環套》中,霓喜為印度商人雅赫雅生了幾個孩子,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順,他從不把她當正室看,她也背著他去勾搭別的男人。他們之間說不上愛,只是彼此貪戀對方的年輕和身體,盡管他們一同生活了好些年,也有所謂的愛情結晶。
現在很多婚姻遵循的邏輯就是:沒有愛,有很多錢也可以。
我曾經看到一個90后的女孩,農村出身,未婚生子,孩子的出生證明上沒有注明父親的信息,而她本人沒有固定工作,在城區有一套不錯的住房,房產證寫的是自己的名字,用的也是名牌包包,可見她省略了很多年的奮斗,直接過渡到一個富足少婦的生活方式。而那個隱形的丈夫,是她守口如瓶的秘密。
現在的社會形勢下,什么都要快,青春美貌轉瞬即逝,可以迅速兌現的現實價值就是一段含金量高的婚姻,就算是無名無分人人喊打的小三,對一些人來說也尚可,起碼,還有錢是可以靠得住的。
很多人的婚姻,只是彼此權衡利弊之后的一種選擇罷了。
02.我們被生活潮流裹挾,完成結婚生子的流水作業
沒結婚時,父母催著結婚,好容易把自己嫁出去了,父母又苦口婆心地說,趕緊生孩子,不然就是高齡產婦了巴拉巴拉。
用他們的話說,什么年紀,就得做這個年齡的事。到了婚齡不結婚,要被人說要求太高,好不容易拽個人把婚結了,到了育齡不生娃,背后又有人說你生不出來,你看,到處都有眼睛,隨時準備拿你的私生活作談資。好,那就去扎堆生娃,生完了孩子你以為沒事了?一樣也是入了局,醫療、教育、學藝等流程走下來沒完沒了。
總之,沒個消停,人生好像通關游戲,不斷升級,不斷折騰,就算你不想繼續向前,也會被七大姑八大姨推波助瀾地往前走,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之后,你發現自己馬不停蹄地辛苦奔忙,卻被那些紛繁細碎的事物擾的不得安寧,你好像有點找不著自己了。
有個段子說,結婚為何要挑個好日子?因為之后就沒有好日子過了。話雖然偏頗,可是總會沾了點事實,兩個人,婚前恨不能天天膩在一起,結了婚后,財務問題、婆媳關系、親子教育等一系列矛盾像泉涌一般,你枕邊的那個人,怎么看都有些面目可憎了。
因為生活太具體了,具體到一粥一飯誰來做,油鹽醬醋誰去買,孩子接送誰負責,婆媳問題誰調劑……誰都不愿意讓步,誰都要把持話語權,如此,怎么能“歲月靜好”得起來?
你買菜做飯,老公卻歪在床上玩手機,你買了套高級護膚品,老公卻抱怨你亂花錢,你說婆婆今天出言逆耳,老公卻不和你統一戰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有時候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當初看錯了人。
電影《非誠勿擾》中說:選誰都是錯,婚姻就是將錯就錯。
也許,不是人變不變的問題,是情境已經轉換了,我們的心態還停留在婚前的狀態,以為有情飲水飽,雞毛蒜皮都不是事。當各種現實問題真的迎面撲來,我們往往招架不住,只把怨氣往對方身上撒,導致家庭危機狼煙四起。
幸福的家庭大抵相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也許就是看透了婚姻的本質,懂得對男人和女人的思維邏輯本身就不盡相同的道理,各取所需,各退一步。不幸的家庭,可能是一處起火,四處蔓延,也可能處處雷區,多點爆發。
在婚姻的圍城里,我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水土不服。
03.同源殊途,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有很多人一開始三觀一致,志同道合,但是越到后來漸行漸遠到無法溝通和交流。
張愛玲說,現在??菔癄€也快?;榍暗男攀牡┑敃r也都是肺腑之言,只是在無敵的時間面前,總有些人會落敗。
作家和編劇六六說起她和前夫離婚的原因,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兩個人一開始像同源的河流,從一處奔流而出,但是越到后來分歧越大,兩條河流最后的入??诓盍耸f八千里。
一方成長,一方卻原地不動甚至倒退,這樣的婚姻就很成問題。其實,成長從來不是未成年人的專利,成長包括心理、事業、情商等很多內容,其中心理是主導。一個外表正常的成年人也可能沒有完成“進化”,心智還停留在孩童階段,是生理成熟,心理留級的“巨嬰”,戀愛的時候你會覺得單純可愛,但婚后也許你就要開始嫌棄對方的無知低能了。
兩個人共同成長,就像革命之路上兩個同志和戰友,彼此信仰的政治目標一致,風雨無阻同舟共濟,這樣才有奪取勝利果實的可能。
不同于徐志摩、胡適等緋聞不斷的文化名人,錢鐘書與楊絳,這對文壇上的神仙眷侶,真真把愛情與理想完美地交融。錢鐘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p>
這樣的婚姻,古往今來都是稀缺的樣本。匹配愛人,在正好的時間,遇上已經準備好一切的你,像卯榫一樣牢牢契合,把那瑣碎的婚姻生活鄭重地擺上日程,磨掉彼此的毛邊,放大每一寸的美好,把日子過的活色生香。
而很多婚姻都是同源殊途,到最后交流都像雞同鴨講,兩人在一個屋檐下形同陌路,最終不得不分道揚鑣。
04.婚前完美無缺,婚后打回原形
小c的丈夫喜歡旅游,她本人則喜歡宅在家里,日子久了,特別是有了孩子后,矛盾就多了,丈夫怪她不給他自由和空間,小c怪他缺乏家庭觀念,由此引發的戰爭層出不窮,小c忍無可忍,離婚協議書都打好了,只等丈夫簽字,兩個人還僵持不下著。
有些人,三觀本就水火不容,卻硬是往圍城里闖,撞得頭破血流才如夢初醒。
好比張愛玲的忠貞與胡蘭成的浪蕩,梅蘭芳的軟弱與孟小冬的果敢,即便婚前萬般的好,結了婚以后,這主要矛盾總會落實到每個具體的生活細節里,把美好的期許撕碎給你看。
放彼此自由是最好的選擇,若還是為了孩子為了面子死磕到底,總是不值當。
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腦袋里的那些觀念,它們根基太深,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
什么性格互補說,求同存異說是可以,只是很難,需要彼此的忍耐和大度,那又是一層境界。
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美得如詩如畫:“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p>
婚后,因為性格不合,沈從文和張兆和很少在一起。兩人都在北京,卻住在兩處。沈從文每天吃了飯便走,兒女滿室,竟然也沒幾句話。
思及與沈從文的婚姻往事,張兆和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
守到白發如銀,對幸不幸福還要打個問號,也許,這就是婚姻的常態。我們都無力孤獨終老,于是甘愿在相愛相殺中消磨掉茫茫無涯的時間,只為那密密麻麻的煩惱中,摻雜的那一點暖。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困頓和刺惱,堅持做最好的自己,不放棄自我成長。
婚姻,不過是更具體地落實生活,不論結局會如何,但愿我們都能做出不悔的選擇,在滾滾紅塵中,養出一朵別樣的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