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被李詠老師過世的信息刷屏了,沉痛的懷念之余,也唏噓生命的脆弱。最近聽到突然離去的消息不少,包括我的伯父,對死亡的恐懼應該是人的本能,讀了吳軍老師《見識》中“向死而生”一文,對死亡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 ?最近忙于新項目,大概一周沒跟家人聯系,前天父親給我打電話,因為手機落在住處沒能接到,回去已經11點不想打擾他休息,就沒回電。第二天上午父親又給我發了微信語音,我意識到可能有事,微信上父親說沒有大事,我說晚上下班給你打電話。
?? 晚上回去已經10點多,這個時間往常父母也已經休息,猶豫片刻要不要打電話,還是撥通了電話。與父親聊了近1個小時,得知父親的堂兄過世。父親跟我說了,大伯臨走前的情況:
大伯走時家人都沒在身邊,伯母走親戚,堂哥、堂姐都已成家沒在身邊。大伯身體還算硬朗,只有老年人普遍都有的高血壓、高血脂。大伯走前,上午還正常出門散步和鄰里聊天,下午有些不舒服去衛生所輸液,輸液中途出現了癥狀,具體是什么狀態家里人因為不在身邊都不知情。只知道是拔打了120,去醫院的路上人就不行了。
?聽完父親說這些,心里有些唏噓。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想起前天晚上做的夢,不免覺得有說不清的玄。前天晚上夢見很多死人,一個個躺在床上,漂浮到我眼前。我并未跟父親說前天晚上做夢的事,因為聽父親跟我描述大伯過世的過程,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恐懼和惋惜。開始父親語氣是平和的,說著說著能聽到電話那頭父親的哽咽聲。
吳軍老師再《見識》中提到愛恩斯坦說過的一句話:
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理解”無“的問題,按照”有“的邏輯,對”無“產生恐懼。
這句話現在看來又能多理解幾層含義,就像吳軍老師說的,絕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人不得不死。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手段可以你轉衰老的趨勢,人到了一定年紀像是要倒的一面墻,修好一個洞是于事無補的。我們不想在“有”的世界,對“無”產生恐懼,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總結這篇文章的概要如下
接受死亡這個事實
除死無大難,在有限的時間生命里,逆向思考,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做(包括事業和家庭)
對死亡的理解(有生就有死,這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死亡是人對社會的最后一次貢獻)
有時間的朋友推薦閱讀吳老師的原文,我已經連續看了幾遍,很認同吳老師的觀點。但是還不能完全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無“的世界,也許是重要的事情都還沒做。沒有好好陪陪父母、沒有幫助過太多的人、沒有引以為豪的事業、沒有享受穿上婚紗做女神的感受。。。那么既然活著,就有機會,決定不了人生的長度,我們可以決定人生的寬度。
向死而生,逆向思考,找到你認為最有意義的事行動,不給人生留下遺憾!
愿我的筆記能指引你方向,給你動力,這就是我存在的一方面的意義。
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