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生活過得是比較純粹的,也可以說有一點蒼白。總之,不會是豐富多彩的。現在反而懷念那時的一種單調,可以心無旁騖的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如今也讀書,也寫字,卻不是原來的心念了。
小說幾乎讀不完,高建群的一本《最后一個匈奴》讀了很久才完。說實話,我對這本小說很失望,感覺不像一本小說,倒像是講著故事的散文集。其實在陜西的作家里,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應該是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至少,對于我來說有一直讀下去的沖動。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挖掘《白鹿原》中規則、文化,乃至于性的沖突與博弈。小說能夠寫到這個程度,的確是高明。
還有就是斷斷續續的讀歷史方面的書籍,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大體上讀完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也快翻完了。有些章節還是回味著讀,能讀出一些韻味來。再就是喜歡讀西方的哲學史,這比中國的哲學史要有趣的多,也深刻的多。其實,存在的東西都會產生歷史,知識、思想、連同歷史本身也會形成歷史。
最近,也時常翻閱一些政治學的東西。大體上也是西方政治學的一些教材。我發現實際上政治學與法學的很多理論、制度都是相通的。昂格爾說法律不過是政治的晚禮服,這大體上也是沒有錯的。所以,讀這些東西相當于讀法哲學著作一樣。西方玩政治,玩成一種藝術。我們卻不一樣,政治多半是一種陰謀,讓人恐懼。
法律方面的書還是讀得多一些,以前買的法學方面的書就不少,現在就慢慢的讀。像《俄羅斯民法》就寫得很好,比我們的民法學教材編的好。還有山本敬三《民法講義》寫得確實好,課能上成這樣,果然是用心的。我妻榮的民法講義系列自然也一直在讀,看來學民法,還是研究民法,要注意體系化。還比如臺灣的法學作品,尤其是民法,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好,學者有耐心,法官有水平,所以才能奉獻出這樣的法學精品。
前幾天,讀了林來梵教授的《憲法學講義》,也很不錯。還是有不少的真知灼見,不少自己的思考。我覺以后可以多出這樣的書,通俗易懂,能讓人讀的進去。最好的書不是單純的講知識,而是講邏輯,講思維,而不是知識或者觀點的簡單羅列。耐讀的書一定是要閃耀思想的,法學的作品尤其應該如此。司考講義也有不錯的,只是太偏向于考試,會砍掉很多東西,有些可惜。
再一個就是開始閱讀一些實務方面的書籍,不過這方面的書一般都很糟糕,很難買到精品,多半屬于粗制濫造,拿來騙人的。就像那些用來營銷自己的產品的講座,讓人很討厭。這方面的書,我一直都在尋找,希望能夠找到一些經典的東西。我曾經有過很多的想法,就是將以前的教材每一個章節都通過判決書來組織,但還是沒有功夫做這些事情。
我想這還是去讀一些經典。無論小說、散文還是比較高深的作品,感覺真的是不一樣的。經過時間的洗滌,依然能夠留下來的,的確不一般。像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盧曼的《法社會學》,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諸如此類的書籍,真的會給我們閱讀上的沉思,思維上的狂歡。
人生是一首無言的歌,與我們相伴的這些書籍,讓我們飄過命運無際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