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線索結合特殊的歷史背景,再微不足道的愛情都顯得那么的歷久彌新!
一開始讀這本書是完全沒有被吸引,要不是她人推薦,加上這聽起來就寫滿故事的名字,我可能第一章都看不下去。
不過,此時有點慶幸看了下來,慢慢的感覺有些自慚形穢,這個故事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
愛情的話題永遠都不會過時,但是愛情的道理卻幾乎一成不變,或者說對于愛情的小船來說,此岸即是彼岸。
誰不渴望有一場理想的愛情曲線,但是理想主義者的傷就是他自己本身。就像阿里薩說的那樣:“漸漸的,他把她理想化了,把一切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出來的情感都安在她的身上”。
這讓我想起了《三體》里那個社會學教授一直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潛意識的和一個不存在的愛人生活,后來被選中成為面壁者時,首先就是利用特權在全世界尋找符合她理想中的那個情人,后來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人,不愛江山愛美人,他甚至放棄了整個世界于不顧,其實難以想象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
費爾米納的姑媽說,必須在一起生活很久,才能了解一個男人的性格。
哈哈,誰不羨慕費爾米納和烏爾比諾醫生的金婚,可是沒有多少現實的例子供我們參考。雖然只是看了前半部分,但是就已經可以想見,費爾米納和這個醫生的生活之久已經讓她完全了解了這個男人的性格。不管這個男人有什么樣的表現,她都可以隨機應變,即使是刻意的刁難,她也知道在什么時候要冰釋前嫌。
生活在一起很久,與我現在這個狀態,感覺有些奢侈。
要知道,現在的生活可不只是現實的生活,生活在一起不一定表示精神就在一起。
記得以前有過一個討論,精神出軌算不算出軌,換個說法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話題很難下定論,因為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有些完全不同的模式,精神世界的變化性要比現實世界大得多,同樣的,現實世界的改變所存在的壓力又比精神世界大得多。
所以,一個精神世界相似,現實世界互補的雙方和一個現實世界相似,精神世界互補的雙方,到底哪個才是理想中的愛情世界?
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這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昨天晚上有點難以入眠,感覺很困,但是腦子里感覺閃著光,即使睜著眼睛也無計可施。上午上課前也沒有小憩一會兒,而是立馬投入到這場不知結局的愛情故事中,精神被一點一點的牽著走,快進一點都感覺是對這神圣之事的褻瀆。利用一切擠得出的時間看了到70%,感覺今天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要知道上周六天才看了一半。下午趕上自習,一口氣,把整個蛋糕都解決了,像是連一點碎屑都不愿丟棄,最后那個回答,永生永世,結束了我的所有不信任。
野心。
一個人的野心,為了愛情,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在我的心里多少有些懷疑。
也許我們都認為自己可以從一而終,但是過程中的故事并不是像小說作者安排的那樣輕松,雖然作者眼里的世界更具戲劇性。真不知道,到底誰才是人生中的幸運兒,誰才是真正的擁有幸福,從書中可以看的出來,野心并不能讓你一直保持敏銳和警惕,但是你只要明白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就不會失去它。
總是想要忘記那些自己不愿想起或是早已埋藏在心底的故事,但是那不是精神食糧,也不會像藏酒一樣愈久彌香。人心里多少是能裝著秘密的,一種自己后悔擁有的,一種自己無法擁有的,有的時候會突然渴望有一個人能夠把他們全都挖掘出來,像晾曬糧食那樣去掉所有的水分,拂去所有已經干癟的虛有其表的皮囊,留下輕便的自己,可以繼續上路。
鏡子里的自己,讓你看的清楚對面的人究竟有什么是活在這個現實世界里,有什么是活在二維的世界里,有些東西你自己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會冷不丁的嚇一跳,原來以為隱藏的很深的秘密被這副不爭氣的皮囊毫無保留的展現給面前的自己,當然也展現給所有見到它的人。
不知道看到這段話的時候人們都想起了什么,自己沒有經驗,多少的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貌似婚姻生活走到最后都會是這個樣子,一個人成為了另一個人的另一半。
爺爺奶奶都得過重病,雖然現在他們會輕而易舉的說,現在活著就已經是多活了,但是當他們真正面臨這個厄運的時候,我從他們眼里看到的一絲絲常常留在眼角的珠光里發現了不舍。
也許人到了那個年齡都會看淡生死, 特別是經歷過一次,歷史的原因告訴他們,他們生活在現在的時代里即使是沒有精彩絕倫的人生,但他們已經活的相當精彩,兒孫滿堂,比起老一輩,沒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我只能說,我什么都不懂,特別是愛情。
我只有心里一股腦的幻想,就像三體里那個教授一樣,在所有的故事里尋找自己想要的那個人,可是卻忘了現實世界里不會是想象的那樣。
二十歲時那種年輕人的狂熱行為是十分高尚而美好的。我覺得這句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因為那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都說沒有為了一個人而瘋狂過,就不算起真正愛過。所以,多少人因為心頭一熱,不管不顧,還以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得到諒解的,我只能說,如果有一天發生在我身邊,我會這樣的,不要傷害一個動真情的人,拒絕也許直接,但不要傷了他繼續愛的心。
我不知道什么人才叫做詩人,但我知道自我喜歡讀詩以來,我覺得詩人的敏感拯救了詩人自己,也毀滅了他自己本身。詩人的感情不是用來珍藏的而是注定被分享的,但是即使是精神,也有跟不上你身體的那個時刻,雖然我們經常說思想無邊無際,是世上最快的東西。
最后,我搜索了這本書的一些資料,不到30萬字,但是寫出了愛情在一整個人生中的種種存在,每一頁的翻讀都在感慨,作者是怎樣寫出刻畫如此詳盡,心理如此細膩的書。書中的對話確實不是主體,讓我想起了自己寫的東西,我不喜歡對話,我感覺那有些不夠有力,恰巧本書的作者給了這樣一個經典的范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比較喜歡百科里的那個評價,最沒有爭議的獲得者之一。
愛情,原來就在我們身邊。
致敬偉大的作家——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我們繼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