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七十七天》是以探險作家楊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真實事跡為藍本創作。電影中,在生活里迷失了自我的男主徘徊在雪域高原獨闖無人區,影片女主身體殘疾仍然樂觀面對生活,她讓他堅定了去嘗試世人眼里無法完成的無人區奇幻探險之旅……兩個非常狀態下的真實人物,真誠、勇敢的面對命運選擇挑戰,不懈的追尋著內心最初的夢想與真正的自我...
電影畫面很美,但是男主和女主對夢想追求的決心更美。楊柳松說:“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活著,就要做自己想干的事。這條路,走一次將此生無憾!有些風景,看一次便畢生難忘!在自然的魅力中,會發現生活更深的意義。”
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如今有多少人已經忘記了年少時的夢想,有多少人已經迷失了生活的意義,有多少人的心已經開始沉睡。像機器一樣的重復勞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上班下班吃飯睡覺,連談戀愛結婚都像是在完成任務。不走心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感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勁,感覺做什么都覺得沒意義,甚至都忘記了開心的感覺。
許巍的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想做夢想下的游子,不顧一切奔跑追逐光明,為了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年少時滿懷夢想,激情滿滿。然而歲月磨圓了我們的棱角,卻也潑滅了我們的激情。社會讓我們漸漸學會了自我的保護,適應了安逸的環境,明白了夢想路上的艱辛困難,與其費心費力的做著短期看不到希望的事,不如活著平平淡淡,過著安穩的小日子,漸漸地夢想成為埋藏心底的秘密。偶爾想起年少時的夢想,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再也激不起千層浪。
我們走的太遠了,已經忘了來時的路……
今天注冊測繪師的成績出來了,辦公室里一個女同事考過了,這個證非常的難考,通過率很低,但是她做到了。得知她通過的消息,大家紛紛投向贊許的目光,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也替她高興。她是一個四歲小孩的媽媽,家庭幸福,工作努力,這個證一直是她的夢想,她每天都會抽空看書。去年差一點就過了,但她沒氣餒,跟我說:“沒關系,明天再來,如果明年再考不過就再考,不信考不過”。
我也買了注冊測繪師的書,但是至今只看了十幾頁,一是難,不是本專業的;二是懶,再也沒有上學時靜下心來努力看書考證的拼勁。難是假,懶是真。
有夢想的人自帶光環,我身邊就有一群帶著光環的朋友,滿懷夢想,激情滿滿。
沛兒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勤奮努力,一路披荊斬棘,改變命運的安排;麥琪開啟了300多人《夢想清單》的微課程,激勵了無數人對夢想的追求,她是一個夢想擺渡人;小溪懷著一顆做起婚戀平臺的夢想,獨自呆在離家很遠的城市,無依無靠,甚至沒有經濟的支持,憑著一顆堅定的心,一路向前,排除萬難。
他們何嘗不害怕失敗,何嘗不會對未來感到一絲迷茫,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他們更有一顆敢于實現夢想的決心和信念。
可怕的不是夢想路上的狂風暴雨,飛禽猛獸,而是沒行動前就聞風喪膽,遇到困難時就避之若浼。楊柳松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他走不進無人區,看不到別人無法看到的美景。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他走不出無人區,見不到深愛的人。
人生時短,與其渾渾噩噩的活著,不如做點想做的事,不枉在人間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