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啊樹
前段時間,去影院看了《夏洛特煩惱》,原來主角叫夏洛而不是夏洛特,其實內容很low,并沒有什么電影質感,就是文藝中年屌絲的一場換妻春夢。沉醉于奢靡生活的夏洛內心一直覺得少了些什么,他拼命告訴自己這是個夢,卻怎么也醒不過來。
一句話總結就是:我做了一個美夢,卻想早點醒。
我承認夏洛這等沒責任感,只會意淫還賊愛面子,整天吵吵嚷嚷著夢想的屌絲就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它赤裸裸的告訴我一個道理:無論你怎么選擇,最后都會有后悔。
當然,我們也不該太過苛刻,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簡單通俗,夢想一切美好的東西,哪怕是做著惡俗的夢,所以我也不打算過多的指責夏洛不懂珍惜,不知滿足。我應該從中懂得,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所以即使我沒有給這部片子好評,仍不妨礙我喜歡它。
看完電影,讓我首先想到的是錢鐘書《圍城》里的一句話: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當然我今天的主題并不打算圍繞著一部愛情故事展開,剛好想到一些學生時代早已老久的往事。
前段時間去我姐姐家,她女兒今年高一,平時也喜歡和我聊聊學校里的事情。那天她讓我給她評個理,越說越委屈,淚如雨下地向我說完了事情的經過。
事件的起因是一道數學題,她在作業上列了兩種解題方程式,第一種是請教了生物老師得出的方程式,第二種是她得到指點后按照自己的思路解的方程式。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很生氣,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訓斥她,認為她沒有必要多解一種方程式,相當于脫了褲子放屁一樣的道理。
她的小伙伴都為她報不平,更是加重了她心里的陰影面積,歸納之后得出結論:班主任故意找她的茬。然后把事情放大到她和一個男同學一起請假,班主任只批準男同學而不批準她的類似事件上,向我舉例證明她的班主任誠心叼難她。直接影響到她毅然想放棄自己的理科優勢轉而選擇文科,原因是只有選擇文科才能換掉現在的班主任。
我聽后既驚訝又覺得焦慮,我不能片面的指責她的老師,也不能直接戳穿她存在偏科的弱點。
她的成績除了數學和化學,其他科目都非常讓人滿意。化學老師呢也特別關注她,找她談話,鼓勵她,讓她心生好感,也開始對化學產生了興趣。就唯獨這科數學成了她的硬傷,再加上無法正確理解和處理老師對她的態度,在她心里無形發展到了厭學、棄學的程度。
我很客觀謹慎的和她分析了,老師不對的地方,造成這種狀況以及她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自己應該如何處理這類事情之類。
最后達成一致,不能因為一時的情緒影響了學業規劃以及更長遠的計劃,遇到問題要積極的解決它,讓影響降到最小,更或者轉化為動力。
我爸是個上門的姑爺,從我記事開始我們一家四口擠在狹小的一間臥室,那時我還是個乖巧勤奮的孩子,早晨5點半起來背一遍書,做幾道數學題,然后才滿意的去上學。那時我也是個不愛說話極其內向的孩子,在學校里只有過一個朋友,但是我成績好啊,有次多了道20分的附加題,我拿著考了120分的試卷蹦蹦跳跳地回家向我爸炫耀,他可高興了,一直念念叨叨到我大學畢業。
后來,我爸接了很多活,家里蓋起了樓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在我四年級的時候,我爸在當地的村鎮蓋了所小學,在校長的要求下,我轉學到了這所小學,帶著我即將一年級的弟弟。
到了新學校,和我侄女現在的情況既有雷同又有區別。每個老師對我都很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也不為過吧,當然了,數學老師是個例外。
數學老師平時喜歡喝酒,學校明令禁止課前課中喝酒,他就機智的把酒摻到"娃哈哈"果奶里帶到教室,時不時來上兩口。他的女兒和我同班,他對她的要求非常苛刻,稍微沒考好就是一頓打。
從我轉學到班里,奪了她在班里第一的位置,他便開始在數學課上對我進行各種言語的攻擊、譏諷,甚至讓我在數學課上一字不差的背誦我的作文,找各種機會找我茬。當然在譏諷完我之后,還不忘賜他女兒一頓打。
在我當時的年紀并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處理這類事情。順其自然地就演變成了厭惡他以及他教的數學,便號召了除他女兒以外的所有同學集體逃數學課。當天晚上,學校就把我爸叫來了,給我開了次一個人的家長會,回家后我爸狠狠揍了我一頓。
之后,我開始逆反,除了數學,我都學得很棒。后來還組了個五人幫,我意外的成了頭目,每天放學帶領著一群人到處野,上山下河,摸魚捉蝦偷果子,時不時組織場生日會或者群架之類的活動。
升學考,我不出意外地沒考上重點中學,語文考了98,數學65,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數學老師的女兒卻因為教師子女加了20分,成了班里唯一一個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從此也走上了各種不同的分叉路。
之后,就成了我爸的心病,每每說起總是嘆息當初不該讓我轉學。很多年前,我也曾在心里怨恨了他很多年,認為是他害了我,把之后學業生涯中數學的不如意都歸功于他所賜。時常會想如果當初我沒有轉學,如果沒有遇上他,可能我還是個乖乖女,讀著孤獨的書,也許可以考上重點中學,高中的同學在初中就已經成為同桌,也許人生會是另一番愿景。
現在想來,不論選擇哪條路,都是會有無數煩惱、考驗、挑戰在生活里,做出選擇的終究是自己,數學老師不過是那些年為自己的叛逆,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你不能因為自己曾經遭遇過不幸、打擊、羞辱、不堪,然后就讓自己一輩子沉浸在這份短暫的陰影中,然后傾其一生,把自己的不快樂不幸福,歸咎于就是"當年要不是我父母、要不是那個老師對我怎樣怎樣……"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超越自己能力去浪費和消耗,而是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每一點美好細節,不焦慮明天,也不悔恨昨天,始終立足今天,做一個能令自己快樂,也能令別人快樂的人。
一生中這么多遺憾和執念,生活的格局不過如此:一個不懂得好好生活的人,不管擁有哪一種生活,仍過不好人生。我們唯有好好珍惜當下,努力過好現在的生活才好。
有人問,"如果讓現在的你給10多歲的自己一些建議,會是什么?"
我會說:"慢慢長大,一直到現在的年級,你就會得到答案。"
微信號:xj18720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