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今日閱讀小學問- Pg32-73
繼昨天的焦慮之后,小學問第二章帶來一系列的思維上的誤區,告訴你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叫知識,有的人知識資料儲存器。
知識儲存器這類人還真不能說他們沒學問,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時常讓你啞口無言。他們那種以偏概全的邏輯來自于他們毫無聯系的博聞廣見,也來自于他們的不獨立思考。在一個人大腦里沒有一個體系,沒有一個處理器的時候,必然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學問的一大特點就是簡單易消化,隨拿隨用。
以下的誤區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很多人都感受過卻又說不上來:
1.為什么很多事情爭不明白?
比如你說我偷了東西,我說我沒偷。 雙方各執其詞,爭論不下,繼而是互相要求對方拿出證據。 而其實證明我偷了東西,比證明我沒偷要容易。
這樣的爭論常常是無效的,因為舉證責任在于指控方。 因為這世界上不存在的事情是無法證明的。 而警方要求的“不在場證明”也只能證明被指控人有在同一時間出現在不可能犯案的地方。
如同白烏鴉的存在與否是無法辯論的一個話題,因為你要證明白烏鴉不存在哪怕抓完了世界上所有的烏鴉來證明,我仍然可以說白烏鴉存在于世界上某一個你沒見到的角落。
所以“證有不證無”足以讓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論。
2.沒有自知之明的原因。
一個人越是沒有能力,認知就越容易高估自己,而讓他知道自己沒能力,認知首先要讓他知道什么是能力和認知。
所以沒有自知之明不是自大,而主要是無知。評判一個人需要找到一個客觀的標準。
3.死不認錯的人是為什么?
人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導致了任何事情都會找原因。
而人對自己和別人,下意識地有雙重標準來批判別人和自己: 當自己出了錯的時候把原因推給外界,當別人錯了的時候把原因歸根給ta個人。
所以某些小孩(比如小屁孩的我),一出問題,不過大腦就馬上會有32種不同的借口。
4.原因和結果你弄明白了么?
很多人把結果當成原因,結果是掉進了思維的誤區。
比如某某專家研究,挨打到的孩子智商會比不挨打的孩子偏低。 但是也有可能是智商低的孩子才容易挨打。
因果關系很多時候是相反的,甚至互為因果。比如:互為因果的“地上有水”和“天上有積雨云”。 因為有積雨云才會打濕地面,因為地面濕了才會有水蒸氣形成積雨云。
5.把你帶到溝里去的滑坡謬論。
常說傻子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一個水平線,然后用他豐富的經驗來打敗你~
一句玩笑卻也有幾分真:對方看不慣眼一件事,卻又找不出什么毛病來,于是把它推向極端。 從小事扯到大事,出動了人心里的“秩序偏好”,就會覺得人家說的好有道理。 有很多東西只要按序排,總會讓人覺得有道理,甚至自己對號入座,為其解釋。
它的解決方法有兩個:第一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周期起伏性,并不是一直往一個極端發展;另外就是就事論事,不管如不如果“人人都像我這樣”,我們現在只說我這樣到底有什么問題。別被人拉到他的歪邏輯里去。
6:迷信的泉源。
迷信的溫床不是愚昧,而是恐懼和焦慮。
當一個問題出現,并不是每一次第一時間就會有解決方案。 而這還帶給人們以恐懼和焦慮。 這就讓人們迫切地去尋求答案,方法,哪怕是錯的也比沒有好。
這時候迷信以一種“廉價”的方式出現了,不論是喝綠豆湯治非典,還是喝醋治SARS,都曾經大行其道過。 因為它“廉價”。 這里指的廉價是指代價,而非單純的金錢。? 換成是喝老鼠藥治非典是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試的,因為代價太大,試不好是要死的。
7.偏見哪里來的?
偏見就是直接給一個人貼標簽:東北人脾氣差,溫州人愛說謊,女孩子心細,男人大膽,等等等等。
事實不是這樣的,而偏見卻大行其道。 為什么呢?因為它節省認知資源,說白了就是懶,而且它有效率。 在你不愿意花時間了解一個人的時候,貼標簽就是最快的方法。 確實它也很有效率,“我們公司不錄取沒大學文憑的人”這能夠很大程度地節約下面試沒足夠能力的人的時間。當然那會犧牲掉一部分的正確性。
偏見源于理智的懶惰,而面對偏見最好的就是以行動發聲。
8.譴責受害者。
當一件事曝光引來輿論的同時,施害者會受到社會的語言上的抨擊,然而受害者卻面臨著更多的冷言冷語。 他們試著從受害者身上找毛病,以此來為自己的安全感買單。 盡力從這些受害者身上找出不同于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的特點和誘因,來告訴自己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