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聚與霸王別姬的故事
垓下聚是西漢劉、項最后一場決戰的聚集處。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太清宮以西的隱山遺址一帶。現虞姬墓尚存,2011年11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垓下聚地名來歷,還有一番悲壯的歷史故事哩。
秦朝滅亡后,各路反秦將領中勢力最強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
為了爭奪天下,他們又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楚漢兩軍彼此攻伐,相持不下。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角逐到了最后階段,楚王項羽處弱勢。迫于形勢,與漢王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為漢,東歸楚。
協議達成后,項羽遵守協議放回在戰爭中俘虜的劉邦父與妻,率楚軍東撤。劉邦卻采納了張良、陳平之計,背信棄義,全力追殲楚軍。“漢王追楚至陽夏(周口市太康縣)南,戰不利而壁固陵(今準陽縣西北),諸侯期不至。”項羽回擊,于清晨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2萬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率軍退入陳城(周口市淮陽縣),并筑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九月,劉邦采用張良計采取裂土封侯之法,使韓信從彭城馳援、彭越從梁地西進、英布從壽春北往,劉邦則率部由固陵而出,漢軍近70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10萬楚軍向垓下后撤。十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5路大軍集于垓下,完成了對楚軍的合圍。
為了瓦解楚軍的斗志,劉邦再次采用張良計,令各兵營士兵夜奏楚樂高唱楚地的歌曲。
是夜,月色正明,寒風刺骨,夜風中四面隱約傳過來一陣陣極為熟悉的楚歌聲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屬劉。
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熟悉的鄉音惹起楚軍兒郎的思鄉情,將士大多離家已久,早已厭倦了終年的征戰,軍心動搖,紛紛丟槍卸甲,逃離楚營。
帳外烏騅哀鳴,帳中項羽夜不能寐,四面楚歌中他自覺大勢已去,最放心不下的是追隨他多年的虞姬。項羽起身,令人擺酒,與虞姬對飲,想痛飲幾杯聊以解愁。想想自己戎馬倥傯一生,九戰秦軍,直搗咸陽,如今卻被劉邦困于此地,不由得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聽著這凄涼的歌,悲痛欲絕,舞劍娛君: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不愿拖累項羽,舞畢,只見虞姬手中之劍一橫,往脖子上一抹,頓時氣絕身亡。
項羽再無所牽掛,他強忍悲痛,將其葬于高埠之上。遂跨上烏騅馬,像受傷的猛虎,率最后的八百子弟兵突破重圍。至烏江畔,嘆曰:“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嘆無顏對江東父老,亦拔劍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