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寫的是“中年危機”,舉的例子是互聯網行業的企業高管。他們中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好的時機,進入到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擁有好的職位,高的收入,但是好景不長,隨著行業競爭加劇,企業發展下行,人到中年的他們很難再擁有企業鼎盛時期的風光。有人后悔沒有趁著企業發展迅猛的時候主動選擇,有人遺憾現在可選的下家一家不如一家。留下,看不到任何前景;離開,不甘心自降身價;同時高昂的房貸車貸一家老小還等著他們,于是他們變得非常焦慮。
過去,我們過于強調個人努力的作用,忽略環境對人的影響,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到,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樣努力的兩個人,因為選擇不同,一個選擇了極具發展前景的朝陽行業,一個選擇了不斷下行的夕陽行業,二者之間的距離可能是天差地別。在社會大趨勢下,選對了行業和企業,就算你能力一般,你也會被企業發展浪潮席卷送至高地;沒有選對,任憑你個人再努力也無法改變行業命運。很有意思的是,選對行業的人,往往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放大個人的積極因素,而意識不到社會大環境對人生的影響。更何況,人生不是一條不斷上揚的拋物線,事業發展也有波峰和波谷,不斷前進的前提是,我們首先要學會接受社會現實。
很多人在文章下面留評說,看了這篇文章,感到自己更加焦慮了,這些曾經叱咤風云的高管精英尚且如此,我等小老百姓又當如何?
我無從了解這些高管真實的想法,只是從故事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他們的不甘,不甘心曾經的輝煌竟然不再,不甘心曾經的優越感蕩然無存,不甘心自己也會走下神壇直面現實。這樣的想法,或許我們每個人曾經都有過,大概這就是武志紅老師說的”全能自戀“,陷入自己無所不能的虛幻想象中,直到現實挫折來臨時,才深覺自己不過是一介凡人。
我們的內心,不知何時根植了這樣一種想法:我只能接受更好,不能接受更差--我努力地追求更高的職位,更高的收入,買更多的房子,換更大牌的車子,孩子上的學校要比親戚鄰居家孩子都更好--這樣才叫成功人生嘛!似乎,不這么做,就無法獲得世俗意義上的認可;似乎,我們在別人的眼里活得很失敗;似乎,我們自己也認為自己很失敗。你現在要我接受降職降薪的失敗人生--怎么可能?!
物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身心疲憊,卻不愿意停下來。其實想一想,生活怎么可能只有一條路呢?如果說住在一線城市,感覺壓力很大,那可以選擇二三線城市;如果說買不了市中心的房子,那可以選擇非中心地帶;如果說,在大企業前途受限,那還有中小企業可以選擇呀;如果說收入高但精神壓力巨大,那可以換一個收入略低但是相對自由輕松的工作環境呀!
曾經我以為,不停地往前沖,改變生活改變命運,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曾經我以為,后退的人生不能接受,那是退縮軟弱和無能的表現。可是經歷人生種種,我才發現,人活著已經是最大的福分,平和的心境才是幸福的源泉,至于物質,努力追求但不苛求,懷抱期望而不迷戀,才是最好的態度。如果我是高管的家人,我寧愿你過得不那么焦慮,留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自己,哪怕我們住的房子小一點,生活簡單一點,或許我們還能發現人生別處的風景呢。
事實上,故事的結尾,有高管已經迫于無奈接受現實,跳槽到不如自己公司的企業了。人,終歸要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