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年味很濃,濃到什么程度呢?從小年開始到元宵節都有濃濃的年味。尤其是正月十五這天,家家張燈結彩,街道上、店鋪前都布置一新,掛上彩色的燈籠。再加上一輪圓月,那場景,真是美醉了。
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年代,大家過節時不會低頭玩手機、發紅包、看視頻,而是和小伙伴們提著一個燈籠出去玩,比比誰的燈籠漂亮、誰的燭火好看。
小時候,不懂得元宵節的意義,就簡單理解為燈節。長大后,才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日,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與元宵節有關的詩詞也有很多,比較有名的,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一夜魚龍舞”等,生動地描繪出元宵節的盛況。
元宵節這天,也給了未婚男女一個相識的機會。古代女子不能隨便出門,而在元宵節這天,可以出門賞燈,宮里的宮女也放假出宮游玩。如《昭君出塞》里,昭君就是在元宵節這天從皇宮這座樊籠里飛出來,在長安城里賞燈時,認識了呼韓邪單于。《大明宮詞》中,太平也是在元宵節央求韋姐姐帶她出宮玩,在長安城里遇見薛紹。所以,元宵節也是個浪漫的節日。
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談到未婚男女在元宵節這天約會的詩句,最有名的便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現代人沒有福氣體會古人的浪漫了,也沒有了古代人猜燈謎的雅致。總感覺,現代人退化了,依賴電腦、科技,四肢與頭腦都越來越懶得動。不信的話,來猜猜燈謎。我搜集了一些小燈謎,試試看,不上網查,能猜出多少。
1.風乍起,吹起一池春水(打一網絡平臺)
2.乖(打一成語)
3.咄(打一成語)
4.愚公之家(打一成語)
5.皇(打一成語)
6.床前明月光(打一字)
7.婦女節前夕(打一中草藥)
8.男人站中間,婦孺站兩邊(三字網絡用語)
9.孔雀開屏(打一央視主持人)
10.公主年幼(打一央視主持人)
11.禾苗(打一歌名)
12.罵不還口(打一動物)
13.紅墻一角(打一地名)
古人猜燈謎很厲害的,如一年元宵節,王安石的好友王普吉來訪,王安石出了一個燈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王普吉想了片刻,沒有說謎底,而是給王安石出了一個字謎——東海有條魚,無頭亦無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謎。這是以謎猜謎,文人的新玩法。由此可見古代文人的機智、雅致。
今人嘆古人無網多無聊,殊不知,古人哀今人沉迷網絡,放棄了多少有趣的事!這個元宵節,愿你過得有情趣些、浪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