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什么,就會變成什么。
談到溝通,不得不承認情緒的重要性。想想看,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的影響非常深遠。沉穩的感覺與行動,將有助于預防問題或解決問題。
一個有智慧的人,具備了解他人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在社會上功成名就的人,大部分是靠著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體察他人的感覺而成功的。
我們的感覺有幾個構成要素。
1 生理因素
當一個人有強烈的情緒時,身體會出現許多變化。這種狀況是“漲潮”,通常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2 非口語反應
感覺通常借由看得到的外顯變化而覺察到的。這些身體外在的變化包含人的外觀,比如臉紅、冒冷汗等等,其它還包括言行舉止:特別的臉部表情、儀態、手勢、不同的聲調和語速等等。
非口語行為通常是模棱兩可的,因此斷定可以將非口語行為 “讀” 的很精準,是很危險的事。
3 認知的解釋
認知在決定情緒狀態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比如你讀到某些害怕的生理元素使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緊繃和血壓升高。
在特定的社會情境(比如在演講的時候)中,人們都會臉紅、冒汗并感覺到心臟撲通撲通直跳。他們分為兩類人,這兩類人中最大的不同點是,他們描述自己所用的標簽。一類人認為“我是一個害羞的人”,而另一類人雖然有相同的癥狀,但卻想“沒關系,我現在是有點發抖(或激動),但這是我預期中的”。前一類人很可能會覺得更不舒服,并且自認為自己的溝通是失敗、無效的。
4 口語的表達
我們體驗到的大多數情緒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度,用語言表達出這些不同頗為重要。如果某人長期過度夸大其情緒強度,對他而言每件事不是“狂喜”就是“暴怒”,那么這種夸張的形容方法會導致當一種強烈的情緒真實地出現時,他找不到恰當的詞匯可以充分地描述它。
如果一個人無法與別人建設性地談論情緒,那么這人身上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包括:社會孤立、不滿意的人際關系、焦慮和沮喪的感覺以及隱忍的攻擊行為。
父母對待小孩情緒的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