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于端午的元素,大概粽子可以排在榜首。
無論是甜粽,肉粽或清水粽都有關于區域的擁護者。對于市面越來越多的渠道也可以輕易買到合口味的粽子。然而,那份儀式感,卻越來越少。
我們常把戀愛的儀式感掛在嘴邊,而關于食物的儀式感,對我而言卻更為重要。
因為爺爺奶奶是南方人,地域決定了出生即帶來對食物的強烈儀式感。在我童年至成人的漫長歲月里,僅對于粽子的步驟,是復雜且嚴謹的。
挑選粽葉
從臨家的早市挑選粽葉,清水粽選擇青粽葉,讓葉子的香氣滲透到糯米里。南方多為肉粽,太清的葉子會奪取粽子的味道,要選擇專門適合肉粽的葉子。
粽葉清洗
當放學看見家里的盆子泡著散成花狀的葉子,我知道,大的包粽工序就要開啟了。
餡料準備
除了糯米外,我們家的粽子大概一直排在我不大不小社交圈的餡料數量之多榜首。
每個粽子包含一塊肥瘦相間的肉塊,一顆蕓豆,半顆板栗,若干綠豆與花生粉。
家庭的分工是爺爺準備糯米,奶奶將綠豆,花生,用攪拌機打成粉末,在沒有攪拌機的時候,手工搗碎。用碗分別裝好各種餡料,擺整齊。
包粽子
我印象中,永遠是奶奶坐在小凳子上,地上的三個盆子是糯米,粽葉與繩子,桌上放的是不同餡料的碗。將粽葉窩起來,先裝部分的米,再加豆粉,再放蕓豆與板栗和肉,最后蓋上糯米,包起來,扎緊。
蒸粽子
蒸的工作永遠是爺爺負責,多的粽子會記成串,凍起來,或者送給親朋好友。
于是,
在未來的幾天早餐,我都會吃兩個粽子。那是吃掉一個糯米尖尖,就會吃到很香的綠豆花生粉,蕓豆糯爛,板栗面面的,肉塊肥肉的部分變成油沁入到餡料里,非常的香。
學生時代,這是我春夏時期最為驕傲的食物帶給同學分享。我很喜歡送粽子給當時的好朋友,然后看著她們吃掉,期待她們的稱贊,然后我可以告訴她們是我家獨有,外面買不到吃不到。記憶里,同學們常常吃不慣,她們往往更喜歡甜粽或清水粽蘸糖,我會很傲嬌的說,你們不是南方人,你們不懂。
---
如今,我的奶奶已經85歲了,爺爺走了兩年,奶奶沒有力氣包粽子了,我想對于哪怕在武漢生活了60年也不會說武漢話的廣東人,每年過節,也會想念家鄉的食物。
近幾年,包粽子的大任,移交到我的媽媽,這個非常大條的湖北人,對于食物有著極度不屑,我想與地域的關聯不大,更多來自她圖便利的性格。于是在這兩年端午我吃到的肉粽,要吃很多很多口糯米,才可以吃到一塊拇指甲蓋大小的瘦肉丁,然后,沒了。
媽媽對于自己的作品也是非常滿意的,鼓勵我至少吃三個,紀念端午。我說奶奶那種呢?她說這也太累了,是個意思可以了,奶奶則邊吃邊嘆氣,終年老婆鐵粉的爸爸就對著一個寡味白水肉粽,吃出天上有地上無的畫面。
這時的我,一定會拉奶奶,對著她的耳朵說,你以前包的好吃多了,奶奶便笑的像孩子,悄悄對我說,就是!然后會大聲對我說,你快吃,你媽媽包的特別辛苦,很好吃的。
所以,往往,我覺得這個家庭最幸福的人,一直是我的媽媽。
---
對于我,從小連餃子也包不攏的人,卻太希望和傳承奶奶對于食物的儀式感,無論是包粽子,或做別的食物,那為家人一整套的準備與烹飪,像極了將愛融在食物里。
像他們年代,從來不說我愛你,可我用精挑的食材,綿長的時間,嚴謹的步驟,變成好吃的一道道菜,端上桌,用它們,告訴家人,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