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飲,Symposium,是一種禮節,指為慶祝某事所舉行的典禮,有酬神的儀式,儀式之后有酒宴,參加的人邊飲邊聊,稱之為會飲。現在也引申為討論會,座談會。

年輕的悲劇詩人阿伽通(Agathon)的第一部悲劇得了獎,為了慶祝得獎,蘇格拉底應約赴宴相慶,這是一段發生在宴會上的對話,由阿波羅陀若(Apollodorus)向格老孔(柏拉圖之兄)轉述宴會參加者阿里斯多兌謨(Aristodemus,當時崇拜蘇格拉底最熱烈的人)與阿波羅陀若的對 話。
對話主要由幾段赴宴者對愛(Love)和愛神(Eros)的贊美組成。
1.裴卓(Phaedrus),從文藝的角度贊美,[178a-]
裴卓說愛神是最古老的神,是人類幸福的來源。對年輕人來說最高的幸福是有一個鐘愛自己的愛者,而對愛者來說最高幸福莫過于有一個年輕的被愛者。[178c]
這一段其實說的是古希臘盛行的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戀愛,年齡較大的男子鐘愛年齡較小的男子,前者稱為愛者,后者稱為被愛者。
愛者與被愛者之間的愛與品德有關(愛者是被愛者的模范,相反被愛者因其年輕英俊,也因為他的品德是向上的,是有潛力的優秀公民。)。如果一個愛者準備做一件 丟人的壞事,或被人凌辱而不敢抵抗,他就會覺得羞恥,而如果被他年輕的被愛者看到他就會無地自容。類似地被愛者也害怕被愛者發現做了壞事。
裴卓說假使有一只軍隊或一個城邦完全是由愛者和被愛者組成的,就會治理得井井有條,作戰時就會人人爭先。[179a](底比斯的300圣軍就是這樣的一只軍隊。)
相愛的人是愿意為對方犧牲生命的,男女都是如此。
荷馬史詩中的大英雄阿基里斯和派特羅克洛斯就是愛者與被愛者的關系,據說派特羅克洛斯更年長,而阿基里斯是最美的人,這些都提示阿基里斯是被愛者,而派特羅克洛斯是愛者。
2.包薩尼亞(Pausanias),是法律專家,愛慕阿伽通。[180c]
包薩尼亞區分了天上的愛神和凡間的愛神。天上的愛神根據《神譜》是天帝烏拉諾斯(Uranus)被他的兒子砍碎投入大海,海里涌出的白浪,變成了愛神。凡間 的愛神是宙斯和宙尼(Dione)所生(荷馬史詩)。因此天上的愛神出身與女的無關,只是由男的所生,所以其愛情對象只是少年男子,而且由于她年紀大,所 以她的對象就更堅強也更聰明。只有那些腮幫子長了胡須的年輕人,才能成為愛的對象,因為只有那時他們的心智才是健全的。
包薩尼亞區分了希臘人中三種對愛的規矩,愛利亞,斯巴達和彼奧提亞(底比斯)把接受愛者的恩寵看成是美事坦然接受。而伊奧尼亞人(愛琴海東岸)則把這種同性之愛視為丑事, 包薩尼亞推測這可能與他們長期受蠻夷(波斯)統治有關。蠻夷的習俗把鐘愛少年,愛智慧,愛體育都視為丑事,這可能是那里的統治者害怕牢固的友誼和親密的交 往會把君主的統治推翻。
包薩尼亞舉了個著名的例子,雅典正是因為一對愛者和被愛者(阿利斯托齋吞和哈摩狄阿斯,見下圖)受到了僭主的威脅而奮起反抗才推翻了僭主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

包薩尼亞自認為雅典的規矩是最好的,它鼓勵人們鐘愛應當鐘愛的,避開應當避開的。(1)迅速接受愛人是可恥的,應當經過一段時間,因為時間對于許多事物常常是最好的考驗。(2)受金錢誘惑和政治威脅而委身他人是可恥的。
包薩尼亞指出被愛者接受愛者的愛是為了增進品德(因此有教育意義)。如果一個人(被愛者)肯伺候另一個人(愛者),目的在于得到那個人的幫助以在哲學(愛智慧)或其他品德上更進一步,這種殷勤伺候并不卑鄙,也不算諂媚。這樣,對少年男子的愛情就與學問道德的追求合為一體了。
愛者的原則是既然 被愛者對自己表現殷勤,自己就應該在一切方面為他效勞;被愛者的原則是既然愛者能使自己在學問道德上有所長進,自己就應該盡量拿恩情來報道。(根據習俗, 被愛者有服從愛者要求的義務,但柏拉圖反對放縱的愛,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情。柏拉圖在《理想國》[403b-c]中規定一個愛者可以親吻、親昵、撫摸被愛 者,象父親對兒子一樣;如果要求被愛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
3.鄂呂克錫馬柯(Eryximachus),一位醫生[186a]
鄂呂克錫馬柯從醫學的角度說:愛神的威力偉大得不可思議,支配著全部神的事情和人的事情。
要區分健康狀態的愛和疾病狀態的愛。我們應該愛品格端正的人,以及小有缺陷肯努力上進的人;我們應謹防凡間的愛情,以免因它的快感而養成淫蕩。
4.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著名喜劇作家[189c]
阿里斯多芬在這里講了一個著名的神話,解釋了同性戀和異性戀的來源。最早人類有三種性別,男、女、亦男亦女,他們的形體是圓球形的,每個人都有四只手,四只 腳,頭上長兩副面孔,一副朝前,一副朝后,生殖器也有一對。這些人類的體力和精力都十分強壯,他們企圖打開一條通天之路,去和諸神交戰。
宙 斯為了削弱人的力量,把每個人都劈為兩半。人被劈為兩半后,這一半非常想念那一半,常常相互擁抱不肯放手,直到饑餓麻痹而死。宙斯起了慈悲之心,于是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男女可以互相擁抱交媾生殖。這樣如果是男女相互抱著可以傳下后代,如果男人和男人抱著,至少也可平息情欲,讓心里放松一下,好去從事 人生的日常工作。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是一種合起來才成為全體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經常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那些亦男亦女剖開的 人,男人眷戀女人,女人則眷戀男人(異性戀)。那些由剖開女人造成的女人則更喜歡女人,對男人沒多大興趣(女同)。那些由剖開男人造成的男人則愛和男人作 伴(男同),他們在少年男子中多半是最優秀的,是最強烈的男性。這樣的男性成年之后大多都會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到了壯年,他們就會眷戀青年男子,常和被愛 者相守。
5.阿伽通(Agathon),年輕的悲劇詩人,宴會的主人,被包薩尼亞愛慕。[195a]
愛神是什么:愛神是年輕的,嬌嫩的,柔韌秀美的。
愛神所能:愛神是公正、審慎、勇敢、智慧的。
6.蘇格拉底(Socrates),大哲,亞西比德的愛慕者(蘇格拉底的愛情更像今天的父子之愛,或師生之愛,是去除了肉體欲望的精神之愛)。[201d]
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全篇的精義所在,本身分為兩部分,一為與阿伽通的對話,一為轉述與狄歐蒂瑪(Diotima of Mantinea,來自門丁尼亞的女哲學家)的對話。
蘇格拉底與與阿伽通的對話
(1)愛情必有對象;
(2)愛者還沒有得到所愛的對象;
(3)愛情就是想占有所愛對象的那個欲望;
(4)愛情的對象既然是美,如阿伽通所說,那它就還缺乏美,“愛神是美的”這個說法就不能成立;
(5)美就是善,所以愛神也不是善的。
(替換一下就是,“恪守道德的人就是缺德的人”)
蘇格拉底轉述與來自門丁尼亞的女哲學家狄歐蒂瑪的對話,原來他也和阿伽通一般見解,是狄歐蒂瑪改變了他的想法。
(1)那么愛神是丑的、壞的嗎?
(2)不美不一定就代表著丑,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狀態。類比一下就是,知識(有根據的正確的意見)和無知之間存在著個中間狀態——意見(有正確意見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3)愛神是介于會死的人和不死的神之間的精靈。她能把人的東西翻譯傳達給神,還能把神的東西翻譯傳達給人。愛神(Eros)是阿佛洛狄忒(女愛神)生日宴會上匱乏神和豐饒神結合的后代,后來成了阿佛洛狄忒的隨從,生性愛美。

愛神處在智慧與無知之間,正因為無知,才盼望自己智慧起來,同時他又擁有追求智慧的能力(別忘了他也是豐饒神的兒子)。
(4)愛就是希望擁有好的東西,并希望永遠擁有它。
(5)那些追求愛的人(愛者)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方法才能進行這種所謂愛的活動?
(6)這種活動就是在美的里面生育繁殖,所憑借的美物可以是身體,也可以是靈魂。
(7)愛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對象中傳播種子,憑它孕育生殖,達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這種生殖可以是身體的,也可以是心靈的。詩人、立法者、教育者以及一切創造者都是心靈方面的生殖者。
(8) 如果一個人一直接受愛的教育,直到這門愛的學問的末尾,就會突然發現美本身,它首先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的。這種美并不表現為美麗的容貌,或者身體的某一部分,也不是言辭或知識,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是那個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遠唯一的類型的東西。(哲學的極致之境)而其他一切美者只是以某種方式分享了它。如果人能成為不朽,那他就是不朽的了。
7.蘇格拉底發言結束后,亞西比德(Alcibiades,被蘇格拉底愛慕,是當時雅典最英俊的人) 醉醺醺地闖了進來。亞西比德這里是作為反面出現的,用以襯托蘇格拉底主張的精神戀愛。他嫉妒蘇格拉底與任何漂亮的年輕人坐在一起;作為被愛者,他主動追求蘇格拉底并希望與他發生進一步的關系,但都失敗了。[214e-]
“憑著各位神靈和女神,我就這樣跟蘇格拉底睡了覺,無非如此,好像跟一位父親或哥哥在一起一樣。”
亞西比德還敘述了與蘇格拉底從軍期間發生的幾段故事,蘇格拉底堅忍勇敢,在戰役中蘇格拉底救了亞西比德一命還把獎勵讓給了他。亞西比德贊美蘇格拉底是古今無雙的人物,在他平凡可笑的言辭里包含著十分圣潔的思想,其中充滿著美德,把人引向最崇高的目標。(這正是愛者對被愛者的愛)
亞西比德抱怨說不僅他,還有查米德斯(Charmides,柏拉圖的舅舅)、歐替德謨(Euthydemus)等也深受其害,本來蘇格拉底做為年長者是追求者,但后來這些“受害者”發現蘇格拉底其實是被追求者(指蘇格拉底漠視“受害者”們對蘇格拉底的示好暗示)。
整部對話的結尾耐人尋味,當所有人都睡著后,只剩下蘇格拉底和阿伽通、阿里斯多芬兩位詩人還醒著,他們用大杯飲酒,蘇格拉底想迫使兩位詩人承認一個人既能寫喜劇又能寫悲劇,一個有才華的悲劇作家也是喜劇作家。
當天亮的時候,兩位詩人先后睡著了,只有蘇格拉底還醒著,他起身按慣例由阿里斯多兌謨陪同去呂克昂(著名的花園,內有體育場,后來亞里士多德在此開辦了自己的學園)洗了澡,然后像往常一樣在那里度過了一整天,傍晚才回家休息。
~
補充:《會飲篇》217b-d(發現這篇也被“掃黃”掃掉,作為資料一起補發)
“亞西比德:......我常常去與他見面。那時,就只有我們兩個人。我期待他說一些情人們獨處時的竊竊私語——我喜歡這個念頭。但,這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他繼續如常地說話,一直說到該回家的時候。于是,我建議一起去體育館做點運動,并且想一想注定要在那里發生的事。接下來,你能想象嗎?我們一起做運動,一 起不停地摔跤,卻絲毫沒有心靈的溝通,我還是無所進展。嗯,我明白了,以這種方式,我肯定什么也得不到。但是,我已經開始,直到完全清楚自己的處境為止, 我才會回頭看一看。因此,我決定開始正面進攻。我邀請他吃晚飯,如同情人誘惑他的愛人一樣,而不是相反。讓他接受這些雖然也很不容易,但我會努力到底。”
這里的他是蘇格拉底,這段對話是柏拉圖(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寫的亞西比德(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雅典貴族,將軍,頗有爭議性的人物,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后期的走向)狂追蘇格拉底的情形。
情人是主動方,一般是年長者;而愛人是被追求方,一般是年輕人。這里柏拉圖寫的極具諷刺意味,因為亞西比德年輕英俊,而蘇格拉底(渾名:扁平鼻子)年老丑陋,但卻是亞西比德追求蘇格拉底。
柏拉圖本人也是相貌堂堂(柏拉圖是寬肩膀的意思),像神一樣的人物,蘇格拉底另外一個高徒,色諾芬是騎兵司令和歷史學家,長相也極為英俊。蘇格拉底有這三位名徒,可謂古今中外第一名師了。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寫這一段似乎有戲虐亞西比德的意味,而色諾芬和柏拉圖更是競爭關系:柏拉圖寫《會飲篇》,色諾芬也寫《會飲篇》,柏拉圖寫《理想國》,色諾芬則寫《居魯士的教育》,柏拉圖寫《申辯篇》記錄蘇格拉底之死,而色諾芬則寫《回憶蘇格拉底》。
當然色諾芬最為人知的杰作是《長征記》(色諾芬是帶領希臘雇傭軍從波斯帝國腹地安全返回的司令,這一行為直接啟發了亞歷山大遠征東方)和《希臘史》(這本書接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史》,相當于司馬遷身后的班固和陳壽)。
參考: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Symposium, by Plato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