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1日將進入二十四節氣的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也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
? ?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養生經
?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夏季炎熱,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主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息,常如冰雪在。靜,炎熱不于吾”,“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 另外,夏天進補,冬病夏治,也是夏季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自夏至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之階段,也是人體調補和治療宿疾的最佳時刻之一。夏至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重要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衡時期進行調補,對治愈或減輕慢性病的復發有較好的作用。故祖國醫學對冬病夏治非常重視。古書云:“春夏養陽”,即是說在夏天調補時要偏于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春夏陽氣旺盛的變化,這對于易感受陰寒之氣及陽虛病人尤為重要。
夏至食療要點
? 在飲食調養方面,有夏至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
? 夏至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因此,夏至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至艾灸的重要性
夏至一陰生,夏至是季節交替陰陽變化之時,正是年老、久病、體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誘發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時期。節氣灸則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的潛能,以應變環境、抵抗疾病,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艾灸療法。艾葉是溫性的,屬于純陽之物,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做艾灸,根治冬病的效果能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