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領導者的意識進化》第一章心智的層次,這一章概括性及宏觀性地描述了這套理論,以及它為何對我們會有所用處。
一、心智結構的四個階段
????從構建式發展理論來看,一共有四個階段:以我為尊、規范主導、自主導向和內觀自變。
????“以我為尊:在這階段的人的信念及感覺會持久不變。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旁人不是助力就是阻力;權威以正式的職位及權力標記。欣賞并遵守能直接帶來效果的規則。他們無法被難以想象的抽象因素所激勵(如忠誠及承諾關系)。
????規范主導:他們會將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內化成自己的,并接受他認為重要的人物或機構的指引。最大的限制是當重要他人之間(或自己與重要他人)發生沖突時,左右為難。在此過程中,他只想滿足他人或社會角色對自己的期望,沒有“我想要什么”這回事。
????自主導向:他們擁有自己的標準與規則和一套自我導航系統,協助自我做出選擇或調和沖突。
????內觀自變:他們很少以二分法或兩極化的方式去認識世界,他們比較相信我們經常看到的黑與白之間其實是有不同深淺的灰階所顯現出來的。他們比較傾向關注領導的過程而不是任何單一的產出或結果……更像是被好奇與開放的心態所牽引。”
二、知道這四個心智層次的意義
????作者用一個案例引出,從客觀來講我們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現代社會,在現在的商業組織里面,當我們面臨更復雜的任務,要求我們總有更加綜合的處理能力。從生理來看,我們大腦的發展也會在我們有意識的鍛煉下,從本能的條件反射發展到處理更加復雜和多面的問題。如何把自己管理地更好,如何在組織中培養更具有經驗的領導者,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講到這里,作者提出“人們理解自己所處復雜世界的能力各自不同。”她把“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形式改變,對于此種更高層次的展現”稱為“自我復雜度”。在書中,作者用前文提到的“心智結構”來談論自我復雜度之間的差異。其他的相關研究者則采用過“心智層次”或“行動邏輯”。“所有的這些相關術語,本質上都在描述人類不斷變化的能力,特別是指如何面對高度復雜化境、展開多角度思考或高度抽象思維的因應能力。”
????對于個人來說,當我們知道了“心智結構”這個概念,一是可以嘗試了解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二是解讀他人的發展階段,從而知道大家在溝通過程中為何出現不暢,三是通過知己知彼,找到實現自己目標的可能方法,總之,自我復雜度與環境復雜之間的契合程度是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深度介紹:心智結構與轉化的過程
????“學習可能是有關知識儲存量的增加,以既有的思維模式來運算資料,但成長卻是指思維模式本身產生改變。……當我們可以把要了解的元素,從隱藏的主體轉移到可被看見的客體時,我們的世界觀就會變得比較復雜,建構式發展學家將此過程稱為‘成長’。”講到的主體與客體的轉變,我感覺是思考的對象和角度變得多樣性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內心容量擴大的變化過程,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并且與之共存的包容,也就是作者講的“擴展心智范疇”、“質的提升”、“所謂的蛻變”。“這些心智結構通常可以從識別度及性質兩方面的差異來解讀成人世界,同時兩種心智結構中間,還有許多可以被辨識的逐漸變化的地帶。”
四、這套成人發展理論與其他發展理論的不同之處
? ? ? ?“本書來自許多成人發展的理論,不過主要根據哈佛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所提出的想法而著,書中所使用的心智結構名稱,大部分也來自凱根。”
????作者介紹早期的成人發展理論經常將年齡與人生階段聯系在一起,這些理論用年齡或者主要任務來描述人生的各個階段。通俗來講,我理解為我們常說的“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情”,或者是到了某個年齡,有些事情自然就發生了。但作者提出的“建構式發展理論”關注的是人對事物的獨特的“意義建構”過程,而非年齡或人生的階段。“它們是發展性的,因為它們關注個體如何隨著時間的推進,建構得更加復雜和多面性。建構式發展理論傾向于專注某種特定能力的發展,特別是權威、責任感以及包容復雜與混淆不清的能力等方面。理解這些議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注意他們是如何進行觀點采擇及對自我責任做出解讀的。”
?????? 作者把不同心智結構的人比作在不同“陽臺”上的人。發展理論描述陽臺之間的差異及其所提供的獨特視野。當視野擴展了,人對于“故事是什么”的畫面也相對擴展。當心智結構成長后,他會發現曾經認為的主要活動,現在只是所有的一小部分,會看到更多的內容、方面,從陽臺像下看時,對自己的反應可能也會多一種新的發現。發展理論描述人們獲取新觀點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從這一個“陽臺”轉移到下一個。構建式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復雜性”與“多觀點取向”兩方面。
五、作者對這套理論的定性
????作者介紹這個理論收到的批評,最重要的兩點“標簽效應”和“某層次的心智結構優于另一個層次”。首先,作者澄清發展理論并不是在創建評價,這里的評價我理解為通常是主觀的、貶義的,而是賦予輪廓并提供一個可以進行更加決策的框架。講到這些,讓我想起教練經常說的,“沒有對錯好壞”,我想通常我們評價的“對錯好壞”會因為各種原因顯得局限和無意義,并且,“對錯好壞”本身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所以“沒有對錯好壞”。
????其次,作者認為,日常中我們難免評價,這個理論只是另一種分類的評價方式,“我們要驗證這些分類的想法,然后決定是否要堅持這樣的模式,是否值得協助我們的客戶致力于此。”另外,這個理論是一種工具,可以為個體打開更多成長的機會,甚至“明白他人創造意義的系統也容許了炮制一些更準確和對焦的造勢宣傳,以便進行更有效的操控。”
六、作者對這套發展理論的期待
????作者在本章最后寫到,“我期望在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及種的可能性之后,每個人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活出所有的潛力……讓我們對這些想法持開放且懷疑的心態,共同塑造這套理論,使其變成一套新的、能超越自我潛力的觀念與練習,進而支持所有在工作中想要有所改變與成長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