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最熱心的游戲——貪吃蛇。貪吃蛇游戲規則很簡單,別碰它蛇別碰墻。剩下的就靠自己摸索了。
經過幾天的實踐,兒子破紀錄了,練成了一條又長又粗的貪吃蛇。如圖所示3004分。閑來沒事,Tyger也玩了起來,奇怪得很,自己的最好成績也就兩千多一點。兒子見爸爸怎么也玩不過自己,別提有多高興,逢人就說這件事,心中充滿自豪。
昨天去一朋友家,朋友兒子四歲,我家兒子三歲,我從鍛煉手眼協調性的角度向朋友推薦了"貪吃蛇"游戲。
朋友家規甚嚴,他孩子應該是不碰電子設備的,所以Tyger的提議得到了兩個孩子的熱烈擁護。兒子先玩一把做示范,然后讓哥哥玩。大人的事情原本點到為止,就應該結束了。
朋友坐在一旁,不停的提醒"別碰,小心,怎么又死了"。Tyger仔細觀察了一下,孩子每結束一局游戲,第一反應就是看看爸爸(表情肯定不好看),再來一局,又是不停的"溫馨提醒",孩子游戲的過程高度緊張,心情惴惴不安,Tyger實在看不下去,慫恿孩子爸爸自己來一局。
說起來輕松做起來難,這位爸爸的游戲成績也非常一般,三局下來未能突破300,他看自己也就這樣,安靜了下來。
昨日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Tyger記錄下來是希望和各位交換下意見。
1.時代都已經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圍追堵截防范孩子接觸電子設備的方式并不可取。太太和Tyger一致的觀點是,如果孩子沉湎游戲,是親子陪伴不如游戲有趣。Tyger和太太經常帶兒子戶外,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是我們的最愛,每次一說出去玩,孩子毫不猶豫地就放下游戲。相比戶外運動帶來的多巴胺分泌產生的愉悅感,電子游戲簡直就是小兒科。
2.孩子需要的是放手,在試錯中進步和成長。Tyger認真的觀察過兒子的游戲策略,當貪吃蛇還小的時候,兒子總是繞道走,求生存先食物。當大一些的時候,他會作用加速鍵去搶奪一些食物,當他已經是游戲中最大的貪吃蛇時,他不再"貪吃",而是盡可能的保護自己。這個游戲策略的形成是多么智慧啊。Tyger有個外甥Karen,他是絕對的游戲高手,他總是想利用自己嫻熟的駕馭能力去欺負其他小蛇,等稍微有些資本后,他就撇下其他蛇,直接向游戲中最長的貪吃蛇發起進攻,一旦得手,他就成了No.1。他勝不驕敗不累,接下來向第二名發起進攻,確保自己的領先優勢。在他的游戲策略中"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貪吃蛇的世界,規則簡單,但策略卻可以多種多樣,這些游戲的策略家長你又明白多少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沒有親身實踐,不如做甩手掌柜,讓孩子試錯前行吧!
3.兒子很喜歡貪吃蛇的游戲,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參與其中,為他助威,為他搖旗吶喊。Tyger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好險,真厲害","又有吃的了","又長長了"。孩子每次都很喜歡我和他一起游戲。Tyger觀察了一下,如果我和兒子一起玩,半小時他就不覺累,如果自己玩一次二十分就不想玩了(貪吃蛇不停的動,也就要求游戲者不停的操作,神經高度緊張,不累才怪)。
在這里,Tyger要好好表揚一下Monica媽媽。泰格"28天拼讀習慣養成計劃"日志點評20(第三輪)
Monica媽媽第一次聽完Tyger的演講"媽媽教的自然拼讀",心里充滿狐疑,從著裝來看,Monica媽媽是職場的精英人士。她第一點不放心的是幾百元的課程能夠有什么效果(估計以前幾千上萬的課程參加得比較多)。第二她不放心的是什么游戲能夠讓孩子能堅持(估計以前買過各種英語產品)
今天Tyger為她的日志點評,感動她的轉變(Tyger當時無法說服她什么,只是勸說其嘗試),Monica利用大寶六年級的尾巴階段,開啟了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這是彌足珍貴的。
希望Monica媽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知——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土壤,土壤肥沃才是一切學科學習的根本。現在已經沒有"笨學生笨家長",只有認知急需升級的家長。
還好,Monica媽媽和孩子們已經在路上。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