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吳念真的一篇文章《我們的孩子很寂寞》,有感。
與自己的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平等的對話。這些現代教育理念越來越被許多年輕的父母所接受并使用。但是仍然有些父母沿用著老一輩的教育方法,以長輩的身份對孩子打擊或者逼迫去做家長認為對的事。很顯然,這種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社會。
那要怎樣做,才是更合適更有效的呢?
001和孩子做朋友
和爸爸媽媽做朋友,可以聊聊天,有什么話都可以說,沒有什么大的秘密。這是我很小就向往的事情。
可是,我不是在這種教育下生活成長的。
首先溝通上。記得大概是初中時,我因為做了什么事情,和老媽吵架了,我說了一句:你不理解我。老媽來了一句:我疼你就是理解你。我覺得這句話,我一輩子我都會記得。后來,我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都是我自己來,也不會想過他們給我什么建議。
我也可以理解,他們接收的教育就是如此,所以我不會奢求他們理解我做的一些事情,只需要支持我就好了。
其次是表達感情很含蓄。到現在為止我爸仍然不會說想你了之類的話語。以前我也不會,經過了外面世界的熏陶,也越來越接受了愛的表達。
將來我一定會和自己的小孩子做朋友,一起聊天,散步,玩耍。
002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孩子做到。
周國平老師的《寶貝寶貝》里,有這樣一個場景。他的女兒啾啾,數學很差。有一次分數考了很低,回到家,被媽媽批評。周老師說,我的數學就很差,沒有關系。我們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孩子也做到。
還有千萬不要讓孩子替我們完成夢想。記得最近看的電視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男主江辰考上了清華大學數學系,最后沒去。他對媽媽說:數學是爸爸的夢,清華是你的夢,而我的夢是學醫。
003父母不要決定孩子的前途。
我當初上大學時,爸媽沒有干涉我,最終如愿學了日語。雖然最后工作沒有用到日語,也沒有理由去怪他們為什么當時不阻止我。
吳念真的兒子在選大學專業時,填了社會系和戲劇系。讀社會系,可以有很多人幫助他研究社會。讀戲劇系,可以和很多人一起工作,安慰很多人。
吳念真并沒有干擾自己孩子的前途,而是采用聊天的方式,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并支持。
當然,可能還有更多方式處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由上可見家庭教育的缺失,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現在不深思,不學習教育的方法,也許會和老媽老爸的教育一樣,延續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