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麥格尼格爾
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已被各類電子產品奴役?
每日如同強迫癥般不停的刷新微博……
隔10分鐘不點開微信、QQ查看消息就會渾身藍瘦……
淘寶、唯品會、聚美等電商APP不時彈出的優惠消息總在不知不覺掏空你的錢包……
原本打算干正事的時間,往往最后50%在玩手機,25%在發呆胡思亂想,25%在極度抗拒的萎靡心態下低效執行正事……
如果你有上述癥狀,恭喜,作為一名電子產品重度依賴癥患者,你并不孤單。
電子產品上癮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在這些現代電子產品面前潰不成軍?
答案源自人腦最原始的動力系統之一——“獎勵”系統。
此系統原本是為了人類的繁衍而進化出的。每當“獎勵”系統受到刺激,多巴胺便大量產生,從而驅使機體采取行動。比如,我們的祖先看到樹上的果實會想要獲取食用,看到健康的異性會蠢蠢欲動。
當然,“獎勵”系統并不保證結果,它更像是對機體的一種激勵,一種許諾的獎勵,不斷鼓勵你“再來一次吧”。
大腦這一神奇的區域最初被發現也頗為搞笑。社會心理學家奧爾茲在小鼠腦中安裝電極時裝錯了位置,導致這些小鼠不停地主動接受電擊直到力竭而死。小鼠們被刺激的部位,即所謂的“獎勵”系統。
現代社會,物質的不斷豐富導致我們對于低級簡單刺激閾值提高、敏感度降低,所以我們不大可能會為了一塊蛋糕或一位異性的笑容而變得喪心病狂、如吃了炫邁般根本停不下來。但當我們不停滑著手機刷新微博時,是不是也和那些瘋狂接受電擊的小鼠如出一轍?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刺激可比祖先們豐富的多,光是一個智能手機,就能以千變萬化的方式刺激你的“獎勵”系統,讓多巴胺大量分泌。
打開微信、QQ、微博,多巴胺便不斷告訴你:“再刷新一下吧,說不定又有新信息了。”
各大電商則以種種優惠力度最為刺激,讓多巴胺不斷催促你:“快買吧,再不買就沒有這么便宜的價格了。”
而游戲更是專門為“獎勵”系統而設計,獲勝、加經驗、升級,分分鐘讓你多巴胺飆升,完全停不下來。
如何避免成為多巴胺的奴隸
1 避免刺激產生(回避型戰略)
此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且會帶來一些不便,比較雞肋。具體來說即主動避免接觸那些讓你多巴胺飆升的刺激物,比如學生上自習時不攜帶手機等等。
此法核心要義——既然我斗不過你,那我躲開還不行嗎?
2 利用“獎勵”系統,構建良性多巴胺刺激(主動型戰略)
此法就厲害了,正面出擊。
既然多巴胺會驅使我們如強迫癥般不斷行動,那如果用在學習、工作等一些必要卻沒那么有趣的事情上,豈不是效果極佳?
事實上這種對“獎勵”系統正性應用的例子還不少。
比如,有些人每日在微信票圈里打卡,或是背單詞或是健身,風雨無阻。若是讓他們漏下一天打卡,就會渾身藍瘦。
再者,一些家長常常給孩子們許下種種諾言,如果考到95分以上就去旅行或買某某玩具。
我曾經也是電子產品重度依賴患者。但在一次自習中,我逛完2小時淘寶,想再回到學習中去時,感到惡心、渾身無力、焦躁不安、不斷打哈欠,根本無法繼續。我猛然意識到這種不良反應和藥理學中成癮性藥物的戒斷癥狀是何其相似!頓時細思恐極,從此決定構建自己的良性多巴胺刺激循環。
我的做法是——寫日程記錄。為了保證效果,用一個自己喜歡的本子,每日記錄自己的日程、備忘錄、打卡。于是,多巴胺的分泌促使強迫性行為產生,讓人不想做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如果這些記錄在本子中會打破日程記錄的完整。
日程記錄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我的專注力因此大大提高,不但自習效率是以前的好幾倍,還堅持做到了每日早睡、讀英語、寫英文日記、畫一張速寫。
更驚喜的是,看穿“獎勵”系統的騙局后,手機對我的吸引力也不怎么高了,每次玩手機時,腦中總會出現奧爾茲教授那群傻乎乎的小鼠。
推薦書籍
《自控力》(麥格尼格爾)
斯坦福大學教授麥格尼格爾,用非常生動有趣的筆法,從9個方面對自控力的提升做出了精彩講解。本文提到的人腦“獎勵”系統,該書第5章也有詳細敘述。想要戒掉壞習慣、提高自控力的朋友們可以閱讀參考。
相信你一定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法,看穿多巴胺的詭計,走向自我支配的高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