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絢麗凋落的楓葉;十年苦讀,終于高中卻落第黯然歸鄉的游子;方臨鼎盛便分崩離析的大唐帝國。
形成這首詩獨特的背境和意境!
“月落”的畫面感是非常強烈豐富的,在沒有污染的古代,秋夜的天空非常的藍,非常的高遠。而在月將落未落的時候,由于清冷,月光漸暗,天空開始變成幽藍,原本高遠的星,仿佛近了,神秘的眨著冷眼,即美麗而又令人膽寒。一天之中的至暗時刻即將到來!”烏啼“,這時,烏鴉喑啞而又低沉的,嘎--嘎--,穿透夜空,直達詩人冰冷的身軀,冰冷的心!在我的家鄉,一旦有烏鴉在屋前屋后鳴叫,就表示有人即將離開人世!心有戚戚焉!”霜滿天“,一直有人質疑,霜不是在地上嗎?怎么可能滿天,這個確有點不好說,不過古人既然有下霜之說,可能古人也是認為霜是從天而降。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寒霜滿地,月冷清輝,相得益彰,詩人獨立冷夜,對月無眠,寒氣撲天蓋地侵襲而來,更顯寂寞更顯冷!更顯個體的渺小,脆弱!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江邊火紅絢麗的楓樹,遠處漁船溫暖的燈火,那都是別的人;孤舟,客子,冰冷,徹夜未眠,前途一片迷茫!這既是一種白描式的客觀寫景,同時又與詩人當前的處景和心境形成一種反襯!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面一句乍看起來,好象有點多余。其實在這里是強調距離,距離較遠,大家都知道,所謂洪鐘大呂,如果詩人不強調距離,宏大的鐘聲就破壞了原詩的意境。象這樣從遠處透過夜空,一縷一縷傳過來,空靈,飄渺!正所謂: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起苦海迷路人!
到這里,這首詩的主要意象已經講完!相信大家應該已經知道詩人為什么用倒敘了!正常順序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江楓漁火對愁眠,月落烏啼霜滿天。同樣的詩,同樣的字,效果如何?可以說天壤之別!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豐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可謂知音!深得這詩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