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2歲的小男孩,來到大殿里的教師當中。他本沒有坐的資格,無論年齡或資歷,他都尊重眼前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教師和文士。但很顯然,這是一場平等的、氣氛熱烈的研討會。
他們一開始驚訝于男孩的聰明對答,接著嘆服他異乎常人的悟性。隨著討論深入,漸漸有人選擇了沉默。他們不知道這個拿撒勒鄉(xiāng)下出來的小男孩,何以既有成年人的嚴謹好學(xué),又有少年人的聰穎機智。那本莊嚴厚重的經(jīng)典在他手中,仿佛宣告,他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作者。
這場你來我往的思辯應(yīng)答,如群山之巔的爭鋒對決。在孩子的聰慧與謙遜面前,有些人突然發(fā)現(xiàn)平時愛抖書袋的毛病是何等可笑,對自己的博學(xué)多識產(chǎn)生了懷疑,簡直不知如何自處。恰好這時,男孩子的父母來了。文士們立刻松了口氣。
他的父母看見眼前的場景,有些驚訝無措。守完節(jié)期那日,他們的兒子就隨即消失無蹤,兩人已經(jīng)在來回的路上和熟人親戚中找了他好幾天。他一定是知道,父母絕不放心讓他獨自留在大城,何況闖進了這個城市最高智慧的核心所在,和一群才高八斗的老學(xué)究們研討辯論……
父親來不及擦一把頭上沾滿曠野灰土的汗,母親急得淚水泥糊一臉,嗓子都急啞了:“我兒!為什么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孩子說:“為什么找我呢?豈不知我應(yīng)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他的父母幾乎愣住,旁邊的人們也面面相覷,一時間,竟沒有人知道如何回答他。
安靜了一會兒,他跨過大殿高高的臺階,拉著父母的手告別了。在大城通往鄉(xiāng)下的小路上,他平靜地安慰那兩顆驚魂未定的心,仿佛從未離開過他們。回到拿撒勒,一如既往地拿起鑿刀,跟父親學(xué)習(xí)手藝。又幫著侍弄家里和地里的活兒,順從父母的各種教導(dǎo)吩咐。母親看著兒子忙碌的小身影,把餅和水、無花果干按時擺上歺桌。吃飯的時候,父親看著兒子,也沒有再說什么。而母親,則靜靜地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深夜月光下,曠野里牧人守護的羊群在安睡。野玫瑰把一顆露珠攏入花心,也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