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需要在社交媒體時代打造個人品牌?
達爾文一百年前就已經說過:“真正存活下來的,并不是最強大的物種,也不是最具智慧的物種,而是對改變做出最快反應的物種。”所以,要努力跟上不斷變革的世界。因此,我們迫切地需要思考如何在 社交媒體時代打造個人品牌。
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精進,讓自己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并且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去幫助別人,與別人分享。
生命的目標和理想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能夠讓其他人生活得更好。我們要做有影響力,對社會人群有益的人。
當然,擴大影響力的方法就是樹立個人品牌,擁有良好的聲譽。只有大家信任你,認識你,了解你,覺得你靠譜,才會愿意尋求你的幫助,接受你的分享。
所以,在網絡上,我們要注意舉止、談吐、個人形象、語言、交往的人等,傳播正能量,做一個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者,分享者。
成為自品牌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自品牌》的作者斯柯博爾說:“你才是那個決定自己該掌握哪些技能以及如何使用時間的人。當你投入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急需的技能時,你就會變得更有價值。當你掌握了與工作或是行業相關的正確的技能時,人們就會注意到你的才干,邀請你與他們一起工作。你就會成為“即用型”專家。”
所以,你需要找到一條能夠做出獨特貢獻、增加價值以及展現才華的方式。
你需要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專業,把自己當作一項事業、一個品牌在經營,創造自己的差異化價值。當提到某個領域時,你就是大家腦海中最先冒出來的那個人。當然,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需要進行大量閱讀,聆聽他人的思想,才能時刻與時代接軌。
《自品牌》中提到人應該同時具備硬技能(幫助你符合工作職位描述范圍的實用性與技術性的能力,例如網頁設計、辦公軟件操作等)和軟技能(又稱為情商,非技術技能)。每個人都應該花時間思考下自己在硬技能和軟技能方面,具有哪些優勢,同時還有哪些劣勢。并且缺啥補啥,通過主題閱讀的方式,快速掌握或重新梳理知識,并通過各種輸出的方式去內化知識。
建議大家繼續發展自身的優勢。當你專注于自身的優勢,相較你花同樣多的時間去改正缺點,能更快看到成果。這樣做會給你帶來更多自信。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這本書,大家可以借助于專業的測試,來對自我有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自身長處后,選擇一兩個方面入手,讓自己成為公司內部或者行業內的頂尖專家。
只有成為專家,充分展現自身的價值,才能得到你想要的關注度。當你成為了專家,別人才會聽到你的名聲,繼而求賢若渴。
當你不夠強大,默默無聞的時候,你想要一個小小的機會,都沒有。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你想要的一切都會主動來找你。所以,沒機會,只是因為你太弱!
相較于硬技能,軟技能有時更為重要。例如軟技能包括良好的溝通技能、良好的溝通技能、時間管理的能力、擅于傾聽與對話的能力、善于閱讀的能力、準確表達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的能力、寫作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善于接受他人批評并從中學習的能力、抗壓的能力等。
自我反思(痛哭流涕中)
時間管理能力差。曾經嘗試使用手機app來記錄時間開支。所有時間管理的老師都告訴我,要先記錄自己的時間是怎么消耗的,才能根據問題解決問題啊!可是,我在第一步就沒堅持下來。
創意的能力差。由于長期被教育、規則、別人的眼光等制約,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做夢,不敢多想的人。或者說是單純被動接受知識,沒有自己去思考的人。創意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只是要打開你的心,去采集創意的靈感。
寫作的能力差。30年以來,我都是在input,輸入卻沒輸出。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我沒有一個思考框架和知識體系。碎片化的知識就像沙漠中的小屋,是無法與摩天大樓相比的。寫作能力如何提高呢?沒有捷徑,就是多寫。
抗壓能力差。如果壓力過大,我就會心情煩躁,易怒。并且,會暴飲暴食。所以,抗壓能力差的人傷不起,全是負面連鎖效應。
我相信,反思就是進步的開始。提高這些軟能力,就是接下來應該做的。與你共勉。
講真的,把你自己當作品牌,不會你就out了!
PS: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用,請送我一顆??,你的鼓勵是我寫作的動力,如果想看我后期寫作,請關注我,謝謝!
歡迎大家分享與轉載,如需轉載請簡信我獲得授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