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最怕的就是他“莫名其妙”鬧情緒。一大清早起床后就大哭大鬧,到底整晚給他掖被子沒睡好覺的是誰?該上學(xué)的時候,吵鬧著不肯換衣服出門,到底是誰要按時到校?周末帶孩子出去玩,突然旁若無人的撒潑打滾,可知道這樣讓父母的很尷尬……
不分時間,不分場合,沒有預(yù)兆,孩子的情緒說來就來。
明明上一秒還一臉的春光燦爛,下一秒就狂風(fēng)暴雨,連片烏云都沒機會看到,簡直是比翻書還快。
父母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故意作對。孩子更是無辜,明明心里已經(jīng)很委屈,還要被父母訓(xùn)斥。
難道讓孩子保持開心真的這么困難嗎?難道讓父母理解孩子真的這么費勁嗎?當(dāng)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溝通。說孩子莫名其妙,是因為家長找不到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說家長不理解,是孩子壓根就沒有明確的提出自己的要求。到最后,孩子和父母都成了“啞巴吃黃連”。
如何讓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破冰,不再受黃連之苦,下面四步,教會孩子表達情緒,教會父母接納孩子:
第一,父母保持心態(tài)平和,在情緒上和孩子劃清界限。
當(dāng)孩子出現(xiàn)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首先深呼吸,然后在心理鄭重的提醒自己“那是孩子的情緒,不是我的”。
在情緒上和孩子劃清界限,保證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這樣才能客觀的看待孩子鬧情緒這件事情。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父母和孩子的情緒通常是互通的,孩子情緒好的時候,父母很快樂;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就容易煩躁。反之也是如此。
很多時候,一開始只是孩子鬧情緒,發(fā)展到后來就是父母情緒失控,親子矛盾轉(zhuǎn)化成了夫妻矛盾,甚至延伸出來婆媳矛盾和其他家庭矛盾。明明一件小事,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發(fā)不可收拾。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尤其是媽媽)在無意識中把孩子鬧情緒的原因歸結(jié)于自己的無能或者他人的失職,導(dǎo)致挫敗感或者抱怨,并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受控制的發(fā)泄出來,對孩子和家人造成說出過分的話或者過分的舉動。
第二,父母要有同理心,設(shè)身處地的安撫孩子。
父母要清楚的認識到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孩子哭鬧,是內(nèi)心負能量的一種釋放,就像感冒了會表現(xiàn)出來流鼻涕一樣,這是很自然的結(jié)果。
讓孩子“別哭”“憋回去”,就像讓一個感冒了的人“別流鼻涕”“吸回去”一樣,這是不是有些殘忍了?所以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做的事是安撫,而不是壓制。
孩子鬧情緒的原因很多,歸結(jié)于一點:內(nèi)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很多父母會說“這我當(dāng)然知道啊”。問題是明明知道,為什么非但不能安撫孩子反倒自己也發(fā)脾氣了呢?癥結(jié)就在于父母的焦點通常都集中于外在的客觀事物,而非孩子的情緒。
比如之前在商場里看到一個大約六歲的小女孩因為想喝咖啡,而父母沒同意,旁若無人的大哭大鬧。媽媽尷尬的在一旁讓他小點聲,孩子反倒哭的更厲害了。父母終究無法忍受,賭氣離開,孩子在后面哭得撕心裂肺,最終被迫追上去。這場景聽起來非常熟悉吧。
其實孩子已經(jīng)完全聽到了父母說“你這么小,不能喝咖啡”,他難受的不是不能喝咖啡,而是沒人理解他因為不能喝咖啡而難過的心情。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平和的看待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很想喝咖啡而又不能喝,真的讓人很難受,要是有小朋友能喝的咖啡那該多好啊……”相信這樣,孩子和父母都會對咖啡的事情一笑而過。
第三,擁抱孩子,用愛向孩子傳遞接納和能量。
當(dāng)孩子哭鬧的特別厲害,壓根沒法溝通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說“不許哭”“再哭就怎么樣”之類的話了。
這樣的話只會引起兩個結(jié)果:第一,孩子哭鬧的更厲害,這是他反抗父母的表象;第二,孩子不哭了,但是內(nèi)心受到了傷害,自此之后學(xué)會壓抑情緒。
既然沒法溝通,父母就沒必要嘗試通過語言安撫讓孩子安靜下來,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抱孩子,擁抱的同時,從上到下?lián)崦⒆拥暮蟊常屗惺艿礁改傅钠届o和來自父母的接納,感知到安全感和愛。
讓他盡情的哭,完整的經(jīng)歷自己的情緒過程。如此,他的情緒會釋放的更徹底,更痛快,情緒恢復(fù)(目前倡導(dǎo)的逆商)也就更快、更容易。這也是孩子學(xué)習(xí)控制情緒的必經(jīng)過程。
擁抱的力量勝過語言。
不單單是上述提到的對孩子的好處,擁抱中的平靜,對父母也是一種支撐:不用擔(dān)心自己的語言不當(dāng)刺激到孩子導(dǎo)致更激烈的反抗,不用擔(dān)心自己的勸說無用而失去耐心。
所以,對于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情緒的父母,以及總是因為孩子鬧情緒而大動干戈、事后又悔恨不已的媽媽,我的建議是“閉嘴”,張開雙臂擁抱孩子。
第四,示范孩子更有效、更直接的表達方式。
經(jīng)過了上述三步,孩子的情緒得到適當(dāng)緩解,而父母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平和,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示范。
孩子情緒恢復(fù)的時候,恰恰是親子溝通最好的時機。
如何好好的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讓孩子學(xué)習(xí)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呢?第四步很關(guān)鍵。避免說教,也防止孩子的抗議,我實踐過很多次并且最終產(chǎn)生了明顯效用的方法就在這里:
首先,繼續(xù)擁抱孩子,告訴他媽媽非常的愛他,剛才看到他哭鬧,媽媽心里也很心疼、很著急,因為他沒有說出來,媽媽不明白他的意思。
其次,基于對孩子的了解,猜測他哭鬧的原因(如果是經(jīng)常陪伴在孩子身邊,基本都能猜中),并向他求證。
最后,求證后,就是我們示范的機會啦。告訴孩子,他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如果像這樣“媽媽,我想要……”“媽媽,我需要你……”表達出來,媽媽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樣,你也不用哭鬧了,媽媽也不用著急和心疼了。
最后,我舉個例子,說明我是如何實踐這四步的:
小寶睡醒之后想讓我?guī)退┮路瑳]有明確表達,而是胡亂的扔衣服,大聲哭鬧(我提醒自己,這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我只是看著他,平靜的等待著溝通或者擁抱他的機會)。
他的情緒很激烈,我嘗試溝通,但估計他根本聽不見,我就盡量的抱緊他,輕拍他的后背,不斷的在他耳畔呢喃“媽媽很愛你,不管發(fā)生什么媽媽都在這里”(用擁抱和輕拍向他傳遞安全感)。
當(dāng)他由哭鬧轉(zhuǎn)變?yōu)殚_始抽泣的時候,我再次嘗試和他溝通“有時候別人不能理解你需要什么,確實讓人很著急、很沮喪,媽媽也會這樣啊。”(通過設(shè)身處地體會他的感受,我把他心里的感覺表達出來。)
我了解到他是因為想讓我?guī)退┮路?/b>哭鬧的時候,就如釋重負的跟他說“這樣啊,太簡單了。你只要直接跟媽媽說‘今天我想請你幫我穿衣服’,就好了。哭了那么久,媽媽也不理解,我們倆都著急,你這圈也繞的太大了。”(明確的告訴孩子,怎么表達能夠更快更直接的讓我理解他的需求)。
幾次之后,小寶再起床的時候,就會直接跟我說“媽媽,我今天想請你幫我穿衣服。我說了。”自己表達了之后,還要提醒我一下,他說出來了,而沒有哭鬧。
教會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是一個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耐心的過程。
我們要慢慢的說,盡可能的捕捉到孩子的回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況,反復(fù)的跟孩子溝通。
孩子聽明白了,也不是一次就能學(xué)會我們教他的表達方式。需要在每次出現(xiàn)同樣問題的時候,重復(fù)向孩子示范正確的做法,讓孩子了解到,清楚的表達比哭鬧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就愿意嘗試這樣的方式,最終學(xué)會清楚的用語言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