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上學的時候還是蠻愿意寫寫東西的,大概因為那個時候人總是處于一天二十四小時學習都不夠的狀態(tài),所以也就更善于思考,然后也會有忙里偷閑來記錄下來竊喜感或者成就感。
但是工作以后,人不是不學習了,也不是不思考了,而是開始刻意回避記錄這件事了。
我記得我們上學時經(jīng)常看的一種小說,被統(tǒng)稱為青春疼痛文學,大概以HE為恥,以虐為榮的那種。讀完以后思考人生,思考一切,就是不太思考學習。
工作以后我最常看的卻恰恰相反。綜藝不再看動腦子的,專看搞笑的。電影不再看經(jīng)典的,專看快餐式的。就連電視劇也更傾向情景喜劇之類的。總之拒絕一切會帶來淚點或者引發(fā)思考的東西。
說回寫東西這件事。
我以為的寫東西的人,是要放大自己一切感知的,是要極盡敏感的。要把各式風景,定格成畫,然后描述。要把一切順序的故事,打散重排,深化邏輯。要把所有微妙的情緒,倍速放慢,用表述來引起共鳴。
太麻煩了。
風景是一閃而過的,故事是一去不返的,心情更是不好放縱的。
是的,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
愉悅的心情是會傳染,但總是只能向外傳遞,越散越廣泛,越散越遙遠。就像為什么喜劇演員總是會抑郁一樣,因為他們總是感染不了自己。
悲傷的心情也是會傳染的,但總是只能像內傳遞,越種越深,越種越無法自拔。所以悲觀的人不但被人討厭,也會討厭自己。
我不能知道情緒是否守恒。
你放大愉悅,悲傷就會暗地里肆意增長,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井噴,嚇死你。
你放大悲傷,可是卻不一定會迎來井噴的開心,最后,愁死了。
總之寫東西這件事太麻煩,又太累了。
所以,其實我只想做個意識流,大概就是那種沒什么邏輯,沒什么細節(jié),想到什么說點什么,但自言自語大概有點神經(jīng)病,于是寫點什么,然后就像沒什么人能聽懂一樣,也沒什么人愛看。
但是,萬一我靠它賺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