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學李白,卻活得像杜甫,最后變成了高適(轉)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時光匆匆催人老,命運,最終讓昔日同游梁宋的三人天各一方。 有一人,泛舟浩蕩江湖,酒入豪腸,仗劍長嘯,那是李白。 有一人,徘徊山間小路,憂國憂民,蹣跚前行,那是杜甫。 有一人,馳騁塞上邊關,金戈鐵馬,乘風而上,那是高適。

1

天寶三年(744年),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在東都洛陽初次相遇,留給后世無限遐想。

聞一多將其比喻為日月相會,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唯有孔子見老子可與之媲美:

“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么,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兩曜,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那天空的異端一樣神氣,一樣的有重大的意義嗎?

當時,李白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兩年前,他接到玄宗詔書,還曾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心懷“愿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的抱負,進京供奉翰林。

可來到長安,李白才知自己不過是專供帝王娛樂的文學侍臣,偶爾寫幾首《清平調》,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樣的詩句來滿足玄宗的虛榮心,與自己所追求的帝師卿相大相徑庭。

他壯志難酬,狂放不羈,耍起大牌,要宦官高力士為其脫靴,得罪朝中權貴,只好再次仗劍遠游。

杜甫比李白小11歲,那時的他不過是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出身書香門第,熱衷于科舉考試,一心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然而,杜甫同學考砸了,盡管已在翰墨場嶄露頭角,仍是一介布衣,只好四處旅游,排解憂悶。

年輕的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和后來那個憂郁的老杜截然相反,自然和李白意氣相投。

李、杜相逢,一見如故,相約同去梁宋之地游玩,攜來詩酒相伴,求仙訪道,寄情山水,“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2

世人多記得李杜初遇,卻忘了他們此次旅行,還有一個“驢友”,那便是高適。

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高適怎能沒有姓名?

高適,出生于敗落的官宦世家,和李、杜一樣,他一向志在官場。20歲時進京,寫下:“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高適豪言,哥要當官,就該名列公卿。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長安,沒人看得上這個熱血青年。他在科舉之路上也屢次碰壁,考一次掛一次,考到懷疑人生。

高適一怒之下去了燕趙,投身邊疆建設,還跟胡人打過仗,后來寫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等邊塞詩名句,成為大唐最負盛名的邊塞詩人之一。

尤其是《別董大》中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更是送別詩中的千古名句。名不見經傳的董大和汪倫一樣,都靠著朋友寫給他們的詩怒刷存在感,至今活躍在中小學課本里。

李、杜結伴旅游時,高適已經返回中原,旅居宋地數年,躬耕于野,讀書不輟,算是半個“河南人”。

由高適做東,三位大詩人不期而遇,開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三人行,成就唐朝文化史上一件盛事。

天寶三年秋天,李、杜、高暢游梁宋之地,“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

他們開派對,逛夜總會,在孟諸野澤狩獵,在吹臺、梁園賦詩,品味陳年佳釀,笑談天下大勢,何等快意瀟灑。

3

據傳,三人一路來到王屋山。

這座曾出現在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名山,在唐代時道教興盛。道士司馬承禎曾受唐玄宗召見,奉詔在山上陽臺觀修行,他與李白曾有交情。

李白想起他的這位道士朋友,當即帶著杜甫和高適前往拜訪。

到陽臺觀一問,才知司馬承禎早在幾年前駕鶴西去。

李白得知與友人已天人永隔,悵然若失,請道童取來司馬承禎所作山水畫觀賞,只見畫中山澗丘壑,高聳峻拔,極為壯觀。

李白一看這畫,心潮澎湃,拿出紙筆,思緒飄蕩于大好河山,乘醉寫下25字草書: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李白草書師其好友張旭,這25字豪氣雄健,氣勢飄逸,即便歷經千年滄桑,百代艱危,我們仍能從中窺見詩仙的昔日風采。

這幅作品,正是李白唯一的傳世墨寶《上陽臺帖》。

這是李白留給后世的“國寶”級遺產,也是李、杜、高三人旅行的一個見證。

從此以后,他們各自為前程奔波,可萬萬沒想到,等待他們的竟是迥然不同的結局。

4

梁宋之旅結束后,杜甫繼續求取功名,于天寶六年進京趕考,偏偏遇上奸相李林甫上賀表,對玄宗進言“野無遺賢”,人才都已在朝中,民間沒有遺漏的賢人。

李林甫明顯是在吹牛,可唐玄宗為顧及面子,竟然真當回事。

結果,應考士子全部落榜,杜甫又沒考上。

在長安,杜甫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京漂”生涯,四處投簡歷,窮得叮當響,飯都吃不飽。

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他對自己這段窮困生活如此描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在京城混了十年,才當上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么一個小官,他也無可奈何。這一職位主要負責看管兵甲器杖,就是高級別的門衛大爺。

杜甫趕緊到奉先縣,探望寄住在此的妻兒,將這一消息告訴家人。一到家中,“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原來小兒子已經餓死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長安十年,這就是杜甫眼中的大唐。

可是,高適所見卻與杜甫不同。

在李林甫“野無遺賢”鬧劇的三年后,高適受宋州刺史推薦,參加專為隱士開設的“有道科”,終于取得人生第一個正式官職——封丘尉,那一年,他已經年近半百。

得到這份工作后,高適寫了一首《留上李右相》,為當朝宰相李林甫歌功頌德。

“傅說明殷道,蕭何律漢刑。均衡持國柄,柱石總朝經。”李相可比傅說、蕭何,實在是一位治國能臣。

“恩榮初就列,含育忝宵形。有竊丘山惠,無時枕席寧。”我高適何德何能,竟然有幸得到李相的恩惠,感激涕零,一夜難眠啊。

寫完這首詩沒多久,天寶十一年(752年),高適就把這份工作辭了,前往河西,做了哥舒翰的入幕之賓,辟為幕中掌書記。那幾年是哥舒翰的事業巔峰,高適抱住這一大腿,由此步入權力游戲的中心。

第二年,李林甫去世,死后被楊國忠誣告謀反,子孫抄家、流放。

高適的政治嗅覺可見一斑。

杜甫與高適,一人心想“致君堯舜上”,另一人念叨“屈指取公卿”,都曾是不甘雌伏的白衣秀士。

可是,十年過去了,在險惡的官場中,杜甫只看到了大唐的危機,而高適卻學會了如何在黑暗的朝堂生存。

5

天寶十四年(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終結了大唐盛世,也撥動著李白、杜甫和高適的命運之輪。

安史之亂第二年,高適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潼關被叛軍攻陷后,哥舒翰投降,守城官員四散逃命。唐玄宗聽說這一消息,倉皇西逃,跑得比兔子還快。

唯有高適,臨危不懼,他也跑了,卻是抄小路跑去覲見唐玄宗。

唐玄宗慌慌噠,得知高適自前線而來,便問他戰況如何。

高適先為其解釋潼關失守的原因,然后話鋒一轉,為玄宗逃跑開脫,稱此舉可以避叛軍鋒芒,是社稷之幸,不足以為恥。

高適嘴甜,唐玄宗聽著高興,到了成都,封高適為諫議大夫。

入蜀途中,唐玄宗采納宰相房琯的建議,命諸王分鎮,其中,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永王李璘則為江陵大都督。

高適一眼就看出這一安排的bug,極力反對:“所謂分鎮,不過是效仿西周初期封建諸侯以藩屏周的伎倆,必然會導致南北各自擁兵對立。”

高適一語中的。

縱觀唐朝歷史,皇權的爭奪總是伴隨著陰謀與殺戮。提心吊膽做了近二十年太子的李亨,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上位,于是他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是為唐肅宗。

新君一即位,老邁的唐玄宗就成了吉祥物,高適一轉身就跑去投靠唐肅宗。

6

杜甫顯然沒有高適那樣的政治遠見,不僅求仕經歷一路坎坷,還在安史之亂中身陷長安,被叛軍俘虜。

某夜,絕望中的他見明月高懸,想起分隔異地的妻兒,不知自己還能不能活著見到他們,心如刀割,寫下這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估計是杜甫的官職實在太小,人微言輕,安史叛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困在孤城一年后,杜甫趁亂逃出,前往唐肅宗所在的鳳翔。

一路上險象環生,生死難料,正是“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終于在至德二年(757年)見到唐肅宗。

唐肅宗一見杜甫前來,心里頗為感動,甭管認不認識,先封個左拾遺,以資鼓勵。

照理說,杜甫在此時選擇唐肅宗,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前途一片光明,可惜他認識了一個肅宗欲除之而后快的人。

這個人就是隨唐玄宗入蜀、提議諸王分鎮的宰相房琯。

房琯和杜甫是布衣之交,喜好文學,兩人相交淡如水,本來無關政治。

然而,唐肅宗靈武即位,備受爭議。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臺的唐玄宗為牽制肅宗,派房琯前往靈武,傳授國寶玉冊。

唐肅宗剛剛在亂中即位,不敢輕易換掉老爹安排的人,于是留房琯繼續為相,心卻想著早點兒把他從相位上擼下來。

此時,有人告發房琯門客受賄賂。唐肅宗抓住機會,以此為由,將其貶為太子少師。

房琯罷相本來只是皇位交接的一個政治事件,不過是唐肅宗嫌棄玄宗系老臣礙事,找個機會“請”他退休。

杜甫卻看不懂其中玄機,他身為左拾遺,職責就是舉薦賢良、勸諫皇帝。房琯既是賢良,又無重罪,杜甫當機立斷,上疏直陳:“罪細,不宜免大臣。”

唐肅宗勃然大怒。

誰?杜甫?剛來那個?就你話多!貶!

為殺雞儆猴,唐肅宗將敢做出頭鳥的杜甫貶為參軍,放回鄜州探望家人,實際上就是跟他說,不用再回來了。

乾元二年(759年),屢遭打擊的杜甫棄官,入蜀避亂,開始了客居草堂、漂泊西南的窮苦生活。

他再一次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一次毀掉他仕途的不是奸相,而是皇帝。

7

高適向唐玄宗陳述的憂慮很快成為現實,永王李璘是唐肅宗的第一個隱患,而高適的好友李白牽扯其中。

杜甫、高適都在求取功名時,李白在干嘛呢?他整日借酒消愁,自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在仕途上一蹶不振。

備受排擠的李白也想放棄,他大聲疾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攜家人在廬山隱居,躲避戰亂,若能就此歸隱山中,不問世事,倒真應了謫仙人之名。

偏偏在這個時候,永王給李白拋出了橄欖枝。他多次派人上廬山,懇請李白出山相助。

生性浪漫的李白以為,出鎮江陵的永王只是為平定安史之亂而組建幕府、壯大隊伍,根本沒意識到永王早已成為唐肅宗皇位的威脅,他準備進攻金陵,有另立朝廷之嫌。

在永王的再三邀請下,李白懷著“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理想重出江湖,加入永王帳下。

那兩個月里,詩仙迸發久違的工作熱情,創作一系列詩歌為永王加油助威,以盡宣傳委員之職。

他高唱:“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在他筆下,永王的軍隊軍紀嚴明,浩浩蕩蕩,奔赴戰場,似乎跟著這支王師,他就能實現濟國安邦的人生抱負。

可是,唐肅宗早已把這支隊伍定義為“偽軍”,宣布永王為叛逆,身在其中的李白不經意間成了反賊。

唐肅宗命永王覲見,永王死活不肯奉詔,偏要跟朝廷對著干。

攘外必先安內,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忍無可忍的唐肅宗派兵鎮壓永王,安史之亂還未平定,兄弟倆先開戰了。

率軍而來的正是飛黃騰達的高適,這一年,他官拜淮南節度使。

永王的雜牌軍一擊即潰,毫無反抗之力。唐朝大軍一來,一波帶走,永王被殺,“賓御如浮云,從風各消散”。

李白雖然僥幸不死,卻在回廬山的途中被捕,投入潯陽獄中,被判罪名“附逆作亂”,命懸一線。

李白聽說老友高適現在發達了,認為自己還可以搶救一下,寫了首詩給高適,請他高抬貴手,幫自己一把。

在這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并序》中,一向桀驁不馴的李白,難得謙虛一回,盛贊作為討伐永王軍的指揮官高適,稱其“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想當年,三人游梁宋、高歌暢飲,如今高適對李白視而不見。

只因高適選擇了唐肅宗,李白加入了永王集團,昔日好友,形同陌路。

從此之后,李白、高適互相拉黑,似乎刻意刪去詩文中關于對方的記錄,史書留下兩人相識相知的痕跡,可李白的詩中不再有高適,高適的詩中也不再會有李白。

乾元元年(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盡管大難不死,卻已心灰意冷。

第二年,關中大旱,唐肅宗大赦天下。在前往流放地路上的李白終于重獲自由,他泛舟長江,順流而下,在絕處逢生的喜悅中寫下了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李白四處寄人籬下,最終在當涂的同族家中病逝。

謫仙人魂歸明月,結束失意而瀟灑的一生,留下千年不朽的詩篇。

8

杜甫在成都,他不會很忙,但是日子過得很苦。

當自己所住茅屋破敗,一家人饑寒交迫時,他仍心憂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當得知李白下獄,流放夜郎,他時時擔心這位已經十四年未見的故人,寫下《夢李白二首》,詩中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開篇便寫生離死別,語調悲愴,又說“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為李白鳴冤叫屈。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說的是李白一生壯志終成空,也是在說二人同病相憐。

所幸,高適和杜甫的友誼沒有在政治的漩渦中改變。

早在高適入哥舒翰幕府,前往河西闖蕩時,還在長安漂泊的杜甫就常常寄詩問候。

杜甫生性耿直,詩中滿滿都是對高適事業有成的欣慰和鼓勵,沒有一絲妒忌,如“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聞君已朱紱,且得慰蹉跎”。

雖然我過得很失敗,但你成功了,我為你感到高興,這便足矣。

在有些人眼中,官場上從來只有利益,可在杜甫心中,還有一生不變的友誼。

乾元二年(759年),高適入蜀,出任彭州刺史。

當杜甫與高適久別重逢,憂郁的他難得寫了一首《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表達欣喜之情:“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天涯喜相見,披豁對吾真。”

高適晚年詩作不多,但在見了杜甫后也寫詩唱和,同時對友人懷才不遇感到遺憾,詩中說:“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當杜甫生活窘迫時,高適多次給予資助,杜甫甚是感激,在詩中寫道:“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當高適被調回京時,杜甫恰好沒在成都,未能來得及相送,只能寄書以述別情,“天涯春色催遲暮,別淚遙添錦水波”。

從此,二人再未相見。

當年,李白揮毫,手書《上陽臺帖》,在場的杜甫、高適一樣壯志凌云。

可是,時光匆匆催人老,命運,最終讓昔日同游梁宋的三人天各一方。

有一人,泛舟浩蕩江湖,酒入豪腸,仗劍長嘯,那是李白。

有一人,徘徊山間小路,憂國憂民,蹣跚前行,那是杜甫。

有一人,馳騁塞上邊關,金戈鐵馬,乘風而上,那是高適。

千百年后,我們仍記得狂放的李白、愁苦的杜甫和得意的高適。

人生無法重來,很多人想做李白,有的人活得像杜甫,還有一些人,最后成了高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