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標題是“我來告訴你寫什么能火!”,后來我轉念一想,我就是一小公司的小文案,自己的小公眾號粉絲寥寥,我這么寫誰會看、會信——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但是即使平時給公司寫文案、給自己寫公眾號不算多,刷簡書豆瓣刷微博微信刷下來,閱讀得也算不少了,關于熱文、熱帖總結出來這幾點,雖然不知道這篇能有幾個人看見。
一、干貨,妥妥的干貨
比如旅行類,你以為誰要看游記,看你看見的景色有多美、吃到的食物有多好吃?沒點如何省錢、如何規劃路線的攻略必然是沒人愿意看的!除非你是網紅。
比如生活類,相信我,你今天去了家什么店、明天逛了條什么街沒有人關心的,想火就不能拿發出去的文字當自己的微博朋友圈,人家關心的是:店在哪里、街怎么去、巴拉巴拉……除非你是網紅。
比如娛樂類,電影還好,寫單篇書評的沒見幾篇火的,畢竟看書的人這么少,但是我和你一樣好奇,為什么看書單的人這么多,大概能看盡書單的人也沒時間寫書評了。除非你是網紅。
比如互聯網類,哪怕是編輯、是銷售,人人都(想)是(當)產品經理,你沒點互聯網術語硬撐,誰愿意看你自以為的文案法則和銷售寶典。除非你是網紅。
比如測評類,從手機到app,從小籠包到辣椒醬,有耐心把知道的同類型的東西體驗完畢,你就做了別人可能覺得“我也能做但是我沒耐心做”的事情,你就贏了。除非你是網紅。
……
我并不質疑干貨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我也非常非常需要干貨,我只是想說自己沒有本事寫干貨,我覺得寫干貨太累了,而我又不是網紅,故活該我不火。
二、反雞湯、偽砒霜,不怕扯淡就怕沒淡扯
前些年雞湯盛行,之后與雞湯抗衡的砒霜也橫行霸道了些時日。而近年來,火起來的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文字。
大概一部分人是被雞湯齁慣了,被正能量燒焦了;另一部分人吃的是不合格的砒霜沒有吃死,但是負能量爆棚。反正大家左右都不會對普普通通的雞湯和砒霜感冒了,大家都不傻。這時候就有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寫了一堆又一堆直擊這些人久經風霜、飽經滄桑的心靈的東西。
比如有人說“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就有人說“是石頭去哪都不會亮!”
比如有人說“你弱你有理?”,就有人說“為什么你拿‘弱’來說理歧視所有弱者?”
因為我看到的這類文字實在太多太多,而且均為我讀的時候越看越有道理,但是讀完就忘完的類型,現在想要舉個栗子都這么費勁。不過不要緊,首頁看看去。
一批人負責生產小事情,一批人負責收集小事情并且把它們變成大道理,再有另外一批人負責逆行,一條流水線幾乎貫穿所有網民。公有理婆也有理,一部分人唇槍舌戰,另一部分人便變成了兩邊倒的墻頭草,倒也是蹲茅坑、殺時間的好方法。
這類文字中有非常有文采的,也有純屬扯淡的。所以你想火,你想寫反雞湯、偽砒霜,你大可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文采,擅用“賤人”、“碧池”、“婊砸”、“屌絲”、“loser”之類的文明詞匯即可。
同樣我也不質疑這類文字,我只是覺得網友們的撕逼功力和耍流氓功力日益牛逼,其實我也有好多好多自己的歪理邪說沒有寫出來分享,找個時間我得整理一下、擬一下能火的選題。
三、如果沒辦法自己火,誰火就速度跟誰走
大概就是因為工作上的文字必須生拼硬湊也要追熱點,我對“追熱點”這件事總是表現得很深惡痛絕。我以為自己這是有節操有自尊,但是過程上顯得高冷得到的結果就是寫東西沒人看。
碎片式閱讀,微博式寫作,大概就是有什么熱點就追什么。別的不說,就說我大簡書,有兩件事情讓我印象尤其深刻。
1、自從“姑娘,他其實沒有那么喜歡你”到“姑娘,其實你也沒有那么愛他”,不知道持續了一周還是一個月,姑娘這姑娘那的文章幾乎霸屏,這種時候哪怕你寫的是男裝,只要把標題包裝成“姑娘,你找的男人得這樣會穿衣裳”說不定也能被刷屏。
2、前不久一篇民謠歌單因為歌詞圖片制作精良、樂評也優美,不僅被首頁收錄,并且被推到了首屏banner,簡叔還發朋友圈推了它,也就四五天功夫,立刻涌現了好幾篇民謠歌單,不同的主題,同樣的圖文模式,閱讀量都不錯。
簡書里的寫作者尚且如此,微博、朋友圈的普通人更甚。
起初我還不能理解有個大災小難就發微博祈福的人什么心理,你有愛心就捐款好不好?你又不是網紅又不能一呼百應發朋友圈能祈什么福?直到后來我遇見了“主要看氣質”才發現,原來還有更無聊、更莫名其妙的集贊梗!
不過話雖如此說,追得上熱點至少能夠證明你耳聰目明,不像我,火不了。
突然發現自己這篇文字竟然結合了以上三者,既是寫作者干貨、又是扯淡廢話文、同時還提及了些許曾經的熱點,為了火我也是煞費苦心。不過火不起來我也認,日后必定苦心鉆研爭取再寫一篇進階的這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