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與#漫步青春#征文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布
快慢之間的人生
“一個背包,幾本書,所有喜歡的歌,一張單程車票,還有一顆向往遠方的瀟灑的心,是對生活最有品位的欣賞。”這是十八歲的狂妄自大的我對于快而浮躁的時代很無知的批判。
只是,那時的我不知道生活本身就很睿智。
故事發生在幾個月前的某個下午。
閑來無事,就想去編個手鏈,順便把手表的表帶調節一下。兜兜轉轉在鏡湖邊找到一家并不十分起眼的手工店。店里沒什么顧客,也沒有招待生。店主人并不十分熱情,甚至還有點冷漠。可能是因為利益極度膨脹,基本上的商人看到顧客多多少少還是會帶著一點類似于迎賓小姐“歡迎光臨”的友好吧。這種背景下,她的反應到讓我覺得有些不舒服。又或許是口袋那幾個帶著銅臭味的鋼镚在作祟吧。簡單的說明了一下編手鏈的要求之后很自然地問了價格。也許是對于這種編織工藝看得多了吧,我覺得她開出的價位并不合理,倒是有些許坑騙我這種“外地佬”的感覺。然后她說了一段話,讓我覺得慚愧和后悔。“你們這些小孩子都是受快餐文化影響了,我是一個匠人 ,我追求的是工藝,而不是產量。我開出的價位對得起我的手藝,不是街頭十幾分鐘就完事的功夫。如果你嫌貴的話,大可以找路邊的小販,他們編的又快又便宜。”大概是有些底氣不足了,鏗鏘有力的聲音顯然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尷尬的氣氛中還有些來自對手工業者的敬畏。
“你不是**師范大學的學生嗎?難道連你們現在的文化人對于速度和質量這兩個詞還弄不明白?做的快東西一定會精致嗎?”我把頭埋了下去,似乎有些對不起“文化人”這三個字。文化人竟然俗氣地用幾個鋼蹦衡量手工藝術,說到底還是個俗人,說到底和還是用物欲橫流的時代背景下淺薄的價值主義去評價藝術和美了。
在編織過程中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由于我選了彩虹色的絲線,可是這段絲線上有很長一段橙色調,導致彩虹色的手鏈變成橙色的,顯得有些單調。但這是彩帶本身的緣故,與師傅手藝無關,她大約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便將編了近一個小時的手鏈全部拆散重新編織。我本想說算了,領會過一種對工作的認真,對手藝的尊重,遠遠高于這條手鏈本身的價值了。
于是我便想到,**國際的名表維修中心的師傅,我讓他幫我調節一下表帶大小,前后開票的時間算上不過五分鐘,卻要了我20的手工費。我似乎明白了:匠人精神,不過是對手工工藝的致敬,和對品質文化的傳承。最后她說:“我只是一個匠人,并不是批發商。”
走出店,看到街角的小販在麻利地“生產”著他的產品,一來二回的兩個多小時,小販大概可以制造十來二十條,簡陋粗糙,但是還是有不少人青睞呢!
原因就更簡單了,十分鐘可以搞定的東西,人們不愿意用一個小時去期待美好。時間變得更加經用,可是人卻越來越鄙俗和勢利了。
德國人的慢性子是出了名的,比如說,買了房子,他們不會立馬什么都布置好,得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慢慢來,有時甚至是一盞小小的臺燈,德國人也不會對付著買一盞——他們得在房間的顏色、風格都確定了之后,才會去買諸如窗簾、燈或者家具之類的物件。
中國人肯定不是這樣的,我們都想一步到位,立馬見效,立馬得到,而且過期不候。最典型的例子是搶車道,除了我們自我批評地認為是修養不夠或是國民素質低下外,我想還是與我們的急性子有很大的關系。德國的車多不多?多!而且很多地方兩個并行的車道常常改成了一個車道,開著開著就得并線。可就是這樣也沒人搶,左邊進一車,右邊進一車,很有秩序,車里的人也很沉著,沒人按喇叭。說白了,你急也沒用——德國人說了,你若是急,就絕對卡在那兒了,誰也過不去,就更慢了。
所以啊!
慢點生活吧,去尋找,去欣賞,留一點快樂給空虛的自己。
慢點生活吧,去唱歌,去跳舞,留一點激情給疲憊的自己。
慢點生活吧,去流浪,去徜徉,留一點時間給忙碌的自己。
慢下來何嘗不是另一種加速的方式,愉悅的身心顯然更利于工作學習。
有時候,以退為進是很多人都學不來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