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面我們介紹了五倫關系,五倫關系最后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君、親、師”,“君、親、師”與“天、地”并列為五尊,萬物當中最尊貴的就是“天、地、君、親、師”,而“君、親、師”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來,這樣的“君、親、師”才能真正讓人尊敬。
? ? ? “君、親、師”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從外在看來,“君”是代表領導人,“親”代表為人父母者,“師”代表老師,其深層的本質是:“君”代表以身作則,“親”代表關心愛護,“師”代表引導和教誨。
? ? ? 現在有的當老板的人感覺員工不好管理,老板就要反觀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好“君、親、師”的角色。老板在做“君”這個角色時,有沒有以身作則?是用權位在壓別人還是用道理榜樣感化、帶動員工?他在做“親”這個角色的時候,有沒有把員工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在做“師”的時候,有沒有耐心的給員工點點滴滴的指導?
? ? ? ? 現在為人父母者感覺孩子不好帶,那我們看一下父母“君、親、師”的角色有沒有扮演好。為人父母者要做好“君”,要現身說法給孩子看,父母都希望孩子要好學,而有的父母自己邊搓麻將邊大聲呵斥孩子:“你趕快給我去念書,我數到三,不然打你”,所謂“言教者訟、身教者從”,自己做不到,孩子理所當然不服氣你的管理。有些父母親拼勁全力照顧疼愛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啥事都幫他做的好好的,請問這是否是正確的“親”的角色?至于“師”的角色,很多父母親直接把孩子推給了婆婆、保姆、輔導班,那么他所謂的“師”的角色自然沒有扮演好。
? ? ? ? 明白了五倫關系,接下來我們進入的是學習次序,“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后要篤行,學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
? ? ?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博學,博學就是廣博的學習,可是《三字經》里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回事,所以學也要專。那么到底應該“專”還是應該“博”?兩者是否矛盾?其實是這樣,求學問時,一開始一定要專,要一門深入,當掌握了圣賢教誨德行的綱領之后,具備了一定的智慧、定性、根基之后再開始廣博學習,所以在求學方面,博學是要等打好根基才開始的。
? ? ? ? 生活方面就需要廣泛的學習。比如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吃飯,要不要學?假如他吃飯聲音很大,與別人一起吃飯時很失禮,別人就會對他印象不好;行、住、坐、臥要不要學?現在人不行、住、坐、臥,站沒站相,長期下來脊椎都彎掉了,現在很多人喜歡睡很軟的床,脊椎、骨骼都受影響;“灑掃”需不需要學?“灑掃”就是做家務,曾經有這樣一幅漫畫,一個學生帶著博士帽,他的媽媽在喂他吃飯,試問,這樣的博士能真的成為人才嗎?“應對進退”需不需要學?應對進退就是與朋友、與長輩相處時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當然需要學,不僅需要學,還要好好學;見面與人握手需不需要學?當然也要學,握手時,首先要態度真誠,要正是對方,握手力度要適中,時間長度要把握好等等。生活教育處處皆是,處處留心皆學問,一定要在生活中博學。
? ? ? 孔夫子的教誨有四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德行”。第二件是“言語”,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第三件是“政事”,政事廣泛的來解釋就是做事的能力,處理事情的智慧,現在的家長都不讓孩子干活兒,“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現在孩子處理事的能力一直下降不是沒有原因。第四個是“文學”。
? ? ? 博學是求學問的第一個重點,第二個就是審問,要先有博學,才能進入審問,為什么? 當他有所學習才知道圣賢學問的綱領在哪他才能順這這個道理來詢問、來發問,所以有學才有問,學問、學問,學了之后才會問。而在問的過程中,我們要以至誠恭敬的心去領受別人的教誨。當然你要問必須要問對人,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來問。問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也就是“慎思”。
? ? ? 慎思是謹慎的思考。父子關系中,你如何謹慎地教育孩子?要慎于始,這就是慎思;君臣關系中,要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勸誡領導,他才會接受;下屬不聽話的時候,領導真也要思考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狀況,下屬才不服從領導,領導者要慎思,要把原因找出來,檢討自己;夫妻關系當然也要時常謹慎地區思考,家庭的共識是否非常堅定,兩個人對孩子的教育原則有沒有統一;每個人在人生很多價值觀當中要求慎思,對世間很多看法、想法不可能照單全收。